關鍵詞:精神損害賠償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
該到精神損害賠償,我們首先有必要明確精神損害的概念。精神損害這一術語,僅有少數國家在立法上使用,如《菲律賓民法》第2217條規定“精神損害包括身體遭受痛苦,精神受到恐嚇,極度焦急,詆毀名譽,傷害感情,精神刺激,社會的貶仰以及類似的損害。”1996年3月1日實行的《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151條第1款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其中第2款規定:“如果公民因精神損害(身體的或精神的痛苦),以及在法律規定的其它情況下,法院可以責成侵權人用金錢賠償上述損害。”目前,在法律上對精神損害予以定義上的國家僅見1978年前南斯拉夫債務法。該法第155條將精神損害概括性定義上為“對于他人造成生理的、心理的或引起恐懼的損害。”[1]大多數國家在立法上沒有使用精神損害的術語,也未給精神損害予以明確的定義,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對四種人格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作規定時僅使用了“損失”一詞。不過在最高人民法院于1993年印發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則明確使用了精神損害這一術語,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較大的進步,但究竟什么是精神損害卻沒有明確,而學術界給精神損害下的定義也非常多,歸納起來可以分為狹義說和廣義說兩種,1、精神損害從狹義說。該說認為“非財產上之損害與再產之減少無關或應增加而未增加無關;非財產上之損害即為生理上或心理上痛苦;2精神損害廣義上說。該說認為精神損害就是指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侵權行為侵害公民、法人的人身權,造成的公民心理上的精神活動和公民、法人維護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的破壞,最終導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精神痛苦主要指公民因人格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心理上的痛苦等,導致公民的精神活動出現障礙,或使人產生憤怒、絕望、焦慮、不安、悲傷、抑郁等不良情緒。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是指公民、法人維護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的活動受到破壞,因而導致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造成損害。[3]本文認為,所謂精神損害,應屬非財產損害的一種,是指民事主體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非財產損害”相對于財產上損害而言,是指沒有直接的財產內容或者不具有財產上價值的損害,其損害本身不能用金錢加以計算。“非財產損害”也分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廣義說認為在此意義上,凡屬“財產損害”以外的其他一切形態的損害,包括生是、心理以及超出生理、心理范圍的抽象精神利益損害,都是“非財產上損害”,不以民事主體是否具有生物形態的存在和精神感受力為前提。因此無論自然人、法人,其民事權益遭受侵害時都會發生“非財產的損害”。狹義的觀念認為,“非財產上損害”作為具體的損害結果,首先是指精神痛苦、憂慮、絕望、怨憤、失意、悲傷、缺乏生趣等均為其表現形態;其次還包括肉體痛苦。名譽遭受侵害者,被害人多僅發生精神上之痛苦,但身體被侵害者,依其情形,亦會產生肉體之痛苦,精神與肉體,均系不具有財產上價值,其所受之痛苦,應同屬非財產上損害。由于精神和肉體,是自然人人格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然人享有人格權益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因此狹義說將“非財產上損害”限于自然人人格權益遭受侵害導致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的情形,并依社會一般觀念稱之為“精神損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租賃物正常使用損壞承租人要賠償嗎
2021-03-01軍婚該怎么離
2021-02-02民法典是否包括知識產權
2020-12-16投保人的保單可以抵押債務嗎
2021-01-21別人不欠我錢但是有張欠條具有法律效力嗎
2020-11-29非親生子女離婚歸誰
2021-03-03已婚男所立將財產贈與同居女友的遺囑是否有效
2020-12-25海事海商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嗎
2021-03-01非血緣父親能否獲得撫養權
2020-12-18交通事故簽了責任書多久賠償
2020-11-23最新(2008)勞動合同范本
2020-12-19勞務合同可以進行競業限制嗎
2020-12-16公司解散孕婦如何申請勞動仲裁
2021-01-06雇主民事責任要如何認定
2021-01-26保險事故發生后如何才能盡快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1-02-26出車禍修車保險公司賠多少錢
2021-02-13快速理賠對方不去定損怎么辦
2021-03-17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的索賠方式有哪些
2021-02-08保險誤區:買熟人的保險放心
2020-12-11土地承包經營權流中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嗎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