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第一頁)
1、精神利益的物資轉化性
2、精神損害恢復的物資性
3、人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人格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第二至三頁)
1、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立法原則
2、不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
3.落后于國際立法全面保護人權的發展趨勢
三、完善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議(第三至五頁)
1.明確精神損害概念,從立法上確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2.規定對一般人格的保護,擴大對精神損害客體和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
3.擴大權利主體,保護繼承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4.在責任方式上,應采取財產方式和非財產方式并重的“雙軌制”
摘要
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是我國首次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我國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是,在保護公民、法人的人身權及制裁違法行為方面,我國法律還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就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作一簡述。在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方面主要對三個問題進行論述,首先是精神利益的物資轉化性,精神利益不像物資利益那樣可用金錢準確地加以衡量,但它與物質利益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種聯系表現在當公民或法人的精神利益處于安全狀態時,常常能轉化為物質利益,否則就會失去這些利益。
其次是精神損害恢復的物資性,精神損害的補救與物資損害的補救不同。在一般情況下物資損害只需侵權人的賠償即可恢復,而精神損害則不然,它往往單純依靠加害人的行為還不足以使損失恢復原狀,還必須有受害人的配合行為。最后是人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人格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生命健康權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生命健康權、財產權和人格權三位一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現行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由于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民法理論的影響,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一定的缺陷。要完善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必須盡快修改完善我國的精神損害行為法,建立全面保護公民,法人人格權的法律體系,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是我國首次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我國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是,在保護公民、法人的人身權及制裁違法行為方面,我國法律還存在一定缺陷。下面,就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作一簡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教育部部署高考,高考移民是什么
2020-11-30申請老字號有哪些要求呢
2020-12-26法定代表人與公司連帶責任要件
2020-12-08格式免責條款產生的問題有哪些
2020-12-31撤銷仲裁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02發生交通事故,警察怎樣劃分責任歸屬
2020-12-21房貸新政下毀約能否要回購房定金
2020-12-172020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1-22信用卡逾期多久會被終止合同
2021-01-01交通事故一方賠償不了怎么辦
2021-03-18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條件是什么呢
2020-11-29購房定金可以退嗎,怎么才能要回購房定金
2021-01-20小產權房辦營業執照什么程序
2021-02-08哺乳期可以做勞動合同變更嗎
2020-11-15一般員工簽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1-01-10事實勞動關系確認及工傷賠償
2021-01-11勞動者未提前30天通知離職合法嗎
2020-12-21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保險實務中的保險人說明義務是什么
2021-01-09單位失業保險金沒買合法嗎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