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第一頁)
1、精神利益的物資轉化性
2、精神損害恢復的物資性
3、人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人格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第二至三頁)
1、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立法原則
2、不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
3.落后于國際立法全面保護人權的發展趨勢
三、完善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議(第三至五頁)
1.明確精神損害概念,從立法上確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2.規定對一般人格的保護,擴大對精神損害客體和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
3.擴大權利主體,保護繼承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4.在責任方式上,應采取財產方式和非財產方式并重的“雙軌制”
摘要
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是我國首次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我國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是,在保護公民、法人的人身權及制裁違法行為方面,我國法律還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就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作一簡述。在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方面主要對三個問題進行論述,首先是精神利益的物資轉化性,精神利益不像物資利益那樣可用金錢準確地加以衡量,但它與物質利益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種聯系表現在當公民或法人的精神利益處于安全狀態時,常常能轉化為物質利益,否則就會失去這些利益。
其次是精神損害恢復的物資性,精神損害的補救與物資損害的補救不同。在一般情況下物資損害只需侵權人的賠償即可恢復,而精神損害則不然,它往往單純依靠加害人的行為還不足以使損失恢復原狀,還必須有受害人的配合行為。最后是人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人格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生命健康權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生命健康權、財產權和人格權三位一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現行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由于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民法理論的影響,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一定的缺陷。要完善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必須盡快修改完善我國的精神損害行為法,建立全面保護公民,法人人格權的法律體系,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是我國首次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我國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是,在保護公民、法人的人身權及制裁違法行為方面,我國法律還存在一定缺陷。下面,就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依據、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作一簡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被判有期徒刑的人有選舉權嗎
2020-12-27支票保證與支票付款保證的相同之處
2021-02-11申請無效婚姻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9強制執行申請能否裁定不予受理
2021-02-21房產繼承公證書有期限嗎
2020-11-26怎樣寫離婚證據目錄范本是怎么樣的
2020-12-23家長把學生打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6勞動合同過期是否有效力
2021-03-05北京在職員工違反保密協議如何處罰
2021-01-30保險公司的形式有哪些
2020-12-03造成損失,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的原因有哪些
2021-01-10財產保險意外傷害險種的理賠流程
2021-03-22保險理財的原則
2020-11-26保險代理人的職責
2021-02-12農村機動地承包合同范文
2021-03-05土地承包經營權包含什么
2020-12-17一書四方案到底是主動公開,還是依申請公開
2021-01-042020最新廠房拆遷補償有什么標準
2021-02-15農村拆遷補償給的太少了該怎么辦
2021-01-20公租房拆遷款的分配政策有哪些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