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目前,法學界、法律界對于我國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達成基本共識,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中,也初步的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請求主體以及賠償標準等問題上還存在較大爭議,造成實踐中對該問題的處理上出現較大差異。本文筆者旨在我國現有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現狀和具體規定的基礎上,指出該制度現有的缺陷,進而提出筆者的一些改善構思,以希望更好的完善該項制度,更好的保護精神損害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現狀、缺陷、完善
精神損害賠償是由于精神權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對加害人的一種民事制裁措施。精神權益是指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所獲取的體現在人格、身體方面的精神利益。在民事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中,主體的精神權益通常體現在其姓名、隱私、身體及言行自由諸方面,是主體人格、身份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現,而且在民法意義上的精神權益具有受法律永久性保護的特點,如姓名、名譽、肖像、榮譽等人格利益并不隨著主體的消失而消失。精神損害賠償原則是適用經濟賠償的民事責任方式。進行精神損害賠償對受害者具有撫慰、補償作用,對侵害者具有懲罰教育作用。當公民或法人的精神權益受到侵害造成精神上的損失,對實施侵害行為的行為人給予財產上的判裁,可達到用其他法律手段不能達到的目的,特別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精神賠償更具有特殊意義。
一、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現狀
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法律對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研究和建立起步較晚。我國在民法通則頒布實施之后,關于精神損害賠償開始有爭論,因為我們曾經受到前蘇聯的法學理論的影響,認為對于人格權受到侵害不能用金錢來賠,用金錢來賠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法律觀,是把人格權利商品化,因此從法學理論上反對對人格權、人身權受到損害進行金錢賠償。但在制訂民法通則的時候,我們國家在法律領域內已逐步開始了撥亂反正,一些理論誤區已經逐步得到澄清,精神損害賠償開始進入理論視野和立法視野。我國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早已作出了相關規定的。立法方面《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把精神賠償的范圍規定為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法人的名稱權、榮譽權、名譽權?!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補充了公民穩私權的精神賠償規定。盡管如此,我國并未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或司法解釋專門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因此,我國法學理論、實踐界只對精神損害的范圍、提起主體、賠償方式、賠償數額等等也都產生了一些爭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押在前,租賃在后,租賃無效嗎
2021-03-11如何用法律的手段制裁網絡暴力
2021-03-18行政違法是否要求有主觀過錯
2020-12-27消費者維權打官司有啥要注意的
2020-12-29屋頂漏水是否屬于工程質保的范圍有哪些
2021-01-20開庭認罪是否可以判緩
2020-12-02碰撞痕跡鑒定結果不服怎么辦
2021-01-19離婚后 夫妻債務應共同償還
2021-01-26離婚賠償哪些損失
2021-01-28離婚訴訟費用是怎樣計算
2021-03-12家暴離婚起訴書
2021-03-24超市倒閉,促銷員有補償嗎
2021-01-25超出國家標準的合同條款成立嗎
2021-02-044歲寶寶在超市跌倒了誰的責任,法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18業主要求罷免業主委員會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7地役權是否適用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2020-11-19拆遷集體土地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6武漢購房政策有什么
2020-12-07非法使用外國勞工如何處罰
2021-03-23保險索賠時間不可過長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