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精神損害賠償間接精神損害賠償主體未成年人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于3月10日正式公布實施。該司法解釋成為我國目前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最主要的法律依據,填補了急需填補的法律空白。此前,我國的司法實踐已經走在了立法前面。有關精神損害賠償的研究和爭論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學術界的熱點。《解釋》果斷的吸收和借鑒了一些在我國實務上已被證明為可行適當的作法及國外通行的、先進的立法經驗,表現出很高的立法水平,使中國對自然人人格利益的司法保護實現了重大進展,具有人格權法律保護的里程碑意義。
確定適用范圍是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核心和基石。從這一制度的價值、目的及發展方向考察,確定適用范圍主要有兩條原則:第一,適用的侵權種類、請求權的主體及賠償的方式等應適當的放寬,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留下必要的法律空間。隨著對人權日益重視的世界潮流,這也是一條必然的發展趨勢。第二,在程度上有明確的控制。法律不可能也不必要對任何情況下產生的任何程度的精神損害進行救濟,只有損害達到一定程度后,才適用金錢或物質的賠償。另一方面,衡量侵權程度的標準應易于操作。精神損害的無形性決定,法官在法律的限度內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這一制度實施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法官是否適度裁量。
本文試以《解釋》的條文為基礎就其在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上兩點可完善細化之處小作分析,求教于各位師長專家。
一、應對間接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應做有限制的擴大
《解釋》第七條規定:“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顯然,對自然人健康的侵害,如果造成了死亡的嚴重后果,受害人的近親屬即間接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是無庸置疑的,應給予物質上的撫慰。這一條為當事人請求救濟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是我國民法制度的一大進步,從學理上講是對其親屬身份權的承認與保護。對間接精神損害進行賠償,在國外的立法和司法中是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的。《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法國民法典》中都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及權利人的范圍。《瑞士債務法》第47條規定,對于致死或傷害,法院得斟酌特殊情事,允許受害人或死者遺族,以相當金額之賠償。法國長期的司法實踐亦認為子女受害而亡,應賠償其父母的精神損失。日本民法“撫慰金”的范圍相當廣泛,因侵害他人身體、自由、名譽及他人財產權均應支付撫慰金。對于造成受害者死亡的,其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即配偶、子女和父母,應有權對受害者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痛苦請求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二手房交易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2-02一稿多投的行為違法嗎
2021-01-01侵犯商標權的行為怎么定性
2020-11-16支票日期填寫規定
2021-01-19企業如何登陸新三板掛牌
2021-02-13土地出讓收益包括違約金嗎
2021-02-13承包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1-01-19火車脫軌壓毀房屋,列車長承擔責任嗎
2020-11-29二手汽車過戶流程是什么
2020-11-27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股東離職是否有競業限制
2021-01-30被競業限制的對象如何界定
2021-01-12騁用合同和勞務合同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5資產重組職工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05出租人拒絕維修水管,該怎么辦
2020-12-15人民調解協議書的效力如何,可以反悔嗎
2021-02-19意外保險的保費如何計算
2020-11-17保險的特征有哪些
2020-12-28人身保險合同代簽效力
2021-02-20學校平安保險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