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又稱無形損害,是指行為人侵害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使公民產生恐懼,悲傷,怨恨,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以及使公民神經受到損傷等。國內學者外對精神損害的概念又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精神損害是基于心理作用致使他人痛苦不安及發生精神狀況的異常;另一種則認為,精神損害是基于一定行為致使他人尊嚴,威信降低;還有一種觀點以《牛津法律大詞典》為代表,它給精神損害定義為“不僅僅是一種驚嚇,而且是一種可辨認的身體或精神上的損害,它不是由于身體撞擊而引起的,而是所見,所聞或它經歷通過大腦而產生。”精神損害具有無形性,不能用金錢加以衡量。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民法保護人身權主要方法,是賦予受害人排除妨害和侵害人承擔非財產性責任方式的請求權。但事實上,受害人為排除妨害要開支必要費用。侵害人只承擔非財產性的責任方式。在大多數下就顯得蒼白無力,難以達到制裁違法,填補損害,撫慰受害人之目的。因此,我國民法上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這一項新的民事法律制度。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又做出了《關于確定民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在立法上對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范圍,規則又做出了更詳盡的規定,使之有法可依。精神損害賠償出現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其完備的制度形態以《德國民法典》的頒布為標志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民法典都規定此項制度。
㈡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
①主體適用范圍。
主體范圍指因精神損害賠償而有權提出訴訟請求的公民和組織。直接受害人有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之訴,沒有爭議。對于間接受害人,法人或其它組織是否能提出精神損害,《解釋》有了進一步的規定:如第7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遺體受損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精神損害賠償,列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說明了,間接受害人也可作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因為死者的近親屬緣于不法侵害者的不法行為,對其身心造成巨大痛苦,精神上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只能由直接受害人提出訴訟,顯然對間接受害人不公平。對于法人和其它組織,《解釋》中的第5條規定:“法人或其它組織以人格權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為人格權是以人身為內容為直接目的的民事權利。法人并無思想和精神可言,其商業信譽受損,法人無精神上的痛苦和損傷。而只能導致其銷售額下降,利潤減少。對于法人這一損失只能依照民法上關于物質損害賠償的方法進行處理,故法人無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案件如果沒有證據怎么辦
2021-01-26房地產股權收購稅費要怎么計算
2021-02-14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是如何規定股東抽逃出資的
2021-01-21離婚法院調解書不見了怎么辦
2020-11-22婚姻自由受兒女贍養要挾怎么辦
2021-02-14二審法官還會給調解嗎
2021-03-23交通肇事罪一般判幾年
2021-01-07家暴沒有外傷怎么取證
2021-01-19侵權責任能否仲裁解決
2021-03-07房產私人抵押公證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7購房時怎么處理面積的差異
2021-01-01商業秘密事項如何約定
2021-01-08非工傷醫療期滿后如何賠償
2021-03-15終止的勞動合同應保存多久
2021-01-20辭退實習期員工違法嗎
2020-11-16保險公司是怎么設立的
2021-01-14人身保險一般期限長嗎
2020-12-01人身保險種類可以分為哪些
2021-02-25淺析保險合同糾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2020-12-16損失補償原則有哪些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