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關系人為解除時的財產分割問題有哪些
一般情況下,同居當事人單方意思表示即可解除非婚同居關系,無須征得對方同意。當同居關系解除時,同居當事人對于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有約定,且約定內容合法的,應優先適用約定。同居當事人間無約定并未達成協議的,可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同居關系解除時的財產分割,可以明確為個人財產的仍歸個人所有,同居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財產應區分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對于同居雙方共同所有的動產,因按雙方對于共有財產各自獨立享有的份額和利益進行分割。而對于同居雙方共同所有的不動產,應參考法律婚姻的夫妻財產制,依據共同共有理論處理。當同居當事人雙方為共同共有人時,每一個共同共有人都對全部財產享有所有權,而非只對其個人享有的份額擁有所有權。一個共同共有人死亡時,在任何情況下,其所擁有的利益均轉移給其他共有者,生存共有人自然的取得死者的財產權,且共同共有的財產不能根據共有人的遺囑或法定繼承而轉移。如此,可以滿足同居當事人在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對其利益的最大保護,并為弱勢一方獲得經濟補償提供可能。當然,共同共有并不妨礙同居當事人自治權利的行使。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書面的讓予聲明、共同協議、聯合聲明或行為將共同共有終止或變更為按份共有,也可以因破產而終止。
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還應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的處理:1.應當承認家事勞動的價值。非婚同居中女性一般負擔了較多的家事勞動,如撫養子女、照顧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付出較多義務、因生育或勞累致使身體受到損害等。依據共同共有理論,在同居關系解除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承認家事勞動的價值不僅符合現行婚姻法的基本精神,也符合非婚同居財產關系的特點,并且保護了弱勢一方的合法權益。2.對于重大過錯的處理。因同居一方的重大過錯導致同居關系解除的,如對同居伴侶實施虐待、暴力的。過錯方應相應的少分或不分得共同財產,無過錯方可以請求賠償。3.出于公平和人道主義的考慮,在非婚同居關系解除時,應賦予確有困難的一方當事人經濟幫助請求權。法律可具體規定經濟幫助請求權的成立條件、時效、消滅,以及經濟幫助的數額和方式等。4.對于解除同居關系時,一方隱藏、轉移、損毀共同財產或偽造共同債務企圖侵吞共同財產的,過錯方應適當少分或不分得共同財產。解除同居關系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事實的,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重新分割共同財產。
非婚同居當事人對于同居期間的債務,屬于個人債務的由個人償還。為共同生活所產生的共同債務,當事人雙方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解決,沒有約定的可以推定存在合伙關系,采用合伙原理解決。合伙人對合伙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是合伙合同的對外效力體現。非婚同居雙方在同居期間與第三人發生的共同債務,以共同財產清償,不足清償時當事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準用合伙原理處理非婚同居當事人的共同債務,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非婚同居財產關系的法律分析
我國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對于非婚同居的態度是:凡未經法定結婚程序而結合的二人共同生活關系,不受法律保護,法律也不干涉,但鼓勵同居當事人自愿補辦結婚登記。2004年的《婚姻法解釋(二)》徹底否認了非婚同居關系本身的可訴性,即不承認同居當事人之間存在身份關系。就非婚同居的財產關系而言,同居當事人之間可以在同居關系解除時根據契約約定自行處理,沒有約定且不能自行處理的,可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第1條之規定,“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向法院提起訴訟,但該司法解釋并沒有規定如何處理。而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對非婚同居財產關系以一般共有理論解決。
由于一般共有理論的內涵不明確,且不符合我國民法對共有的分類,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操作。學界提出在司法實踐中依據合伙原理解決非婚同居的財產關系。筆者認為,就非婚同居財產關系之性質而言,其既不同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關系,也不同于一般的合伙關系。所以,非婚同居財產關系無法完全適用法律婚姻的財產規制,而一般的合伙關系又不能全面的解決該財產關系,并且無法保障非婚同居中弱勢方的權益。應當注意到非婚同居的財產關系,實質上是接近于法律婚姻的夫妻財產關系的。因此,在我國法律未對非婚同居采取專門立法規制的現實下,僅簡單的依據一種理論對非婚同居財產關系予以規制,必然無法達到全面切實的解決效果。筆者認為,非婚同居財產關系的規制應以契約模式為主,以身份模式為輔。
非法同居關系怎樣解除
現階段的同居關系主要是指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關系居住在一起。雖然同居是雙方自愿的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解除同居關系關系到子女撫養、財產分割以及以后再婚等問題,因此必須慎重處理。因為現行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均未規定同居關系如何解除,實踐中,均是參照婚姻關系的解除辦理。
關于婚姻關系的解除方式有二:其一,協議方式,即雙方達成離婚協議,并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婚姻關系即告解除。其二,訴訟方式,即一方將另一方起訴到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判決離婚,或調解離婚。對于同居關系案件的解決,主要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一)》)第5條規定:“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法律對非法同居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法律對非法同居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而《婚姻法解釋(二)》第一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當事人請求解除的同居關系,屬于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根據前述對非法同居的分類,對于無配偶者之間要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對于有配偶者與無配偶者、有配偶者要求解除非法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因此對于單純的解除同居關系,法院是不予受理的。盡管人民法院對于無配偶者之間要求解除非法同居關系不予受理。本文中關于同居關系的解除,主要是解決同居期間的子女撫養、財產分割、債務分擔的問題。
人民法院在審理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如涉及非婚生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問題,應予解除非法同居關系一并解決。具體分割財產時,應照顧婦女、兒童的利益,考慮財產的實際情況和雙方的過錯制度,妥善進行分割。
根據1980年制定的《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的《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幾個司法解釋和其他相關規章的規定,實際上我國對事實婚姻的立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具體講,即1984年8月30日至1994年2月1日期間,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如符合登記結婚條件,那么法律承認雙方的事實婚姻關系,也就是說法律認可雙方是合法的夫妻關系而非同居關系。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關于非婚同居關系人為解除時的財產分割的法律規定。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必定會產生很多的財產問題,但是在分手的時候,就會發生財產糾紛,以此需要法律來幫助解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相關的法律規定。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明星cos經典形象被告侵權,如何界定侵權
2020-11-14墊付保證金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2020-11-30離婚案二審是終審嗎
2021-03-26交通事故中車主與駕駛員如何承擔賠償責任
2021-02-02物保無效人保對債務如何承擔
2020-12-02技術開發合同要約定有效期限嗎
2020-12-31如何確定競業限制的范圍
2021-01-09小區綠化“縮水”業主如何維權
2021-01-01怎么投保人壽險,投保人壽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16什么是免責條款,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免責條款主要包括什么
2020-11-28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保險合同的輔助人可以有哪些
2020-11-21保險合同訂立的原則和程序
2020-12-29輕微交通事故快處快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2無證駕駛車輛肇事,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2-19遞延年金 DeferredAnnuity
2021-03-25利差益
2021-01-17以個人名義簽訂承包合同屬于家庭財產嗎
2020-12-31新農村建設房屋拆遷補償新標準出臺,農民虧了嗎
2021-01-30拆遷問題“沒解決” 廣州舊城改造遇“釘子戶”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