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欺詐的認定標準是怎樣的?
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欺詐行為具體的認定方法如下:
1、行為人在主觀上有欺詐的故意。這種故意反映在行為人要約或承諾過程中。要約邀請中的故意,不屬于合同欺詐行為。
2、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即要約或承諾表示的意思是虛假的信息,且在合同履行中未就虛假信息予以更正。
3、相對人因受欺詐而對要約或承諾的條件產生錯誤的認識。
4、相對人在因受欺詐而對要約或承諾的條件產生錯誤認識的基礎上與行為人訂立、履行合同。
5、行為人因欺詐成就合同獲取了非法的、不正當的或若不實施欺詐不可實現的利益。
二、合同欺詐有哪些特性
(一)隱蔽性
合同欺詐行為人的欺詐行為,相對于如標的、價格、標準、功能、合同主體等合同的主要信息,行為人是清楚的,在明;合同相對人則是不清楚的,在暗。真實信息的隱蔽性,造成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地位不平等:欺詐行為人處于優勢、強勢,合同相對人處于劣勢、弱勢,直到欺詐行為敗露。這種對信息掌握的不平等導致的地位不平等,并不是因為相對人認識能力的局限,而是因為行為人的扼意而為。
(二)干憂性
合同欺詐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把要約或承諾的錯誤條件反映到相對人大腦中,使相對人在規避合同風險和實現預期利益的決策中作出與自己本來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決策-錯誤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的“意思自治”由于行為人的干擾而成為“意思他治”。
(三)破壞性
①破壞了合同當事人的地位平等,由于其隱蔽性,使合同欺詐行為人處于優勢、強勢,使相對人處于劣勢、弱勢。
②破壞了等價交換的原則。任何當事人從事交易活動,都要遵循等價交易法則,不得爾虞我詐,強取豪奪;
③破壞了交易的自愿性。“通過欺詐等方式使對方作出與其真實意思不相符合的意思表示”;
④破壞了社會信用。欺詐行為敗露后,人們對“真正交易的精神事件”將時時處于懷疑、恐懼之中。
(四)非法性。欺詐行為都危害了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在法律上屬于應受禁止的非法行為。
只有是由于他人提供的錯誤信息,或者是由于其特意隱瞞了真實信息,誘使受害人做出錯誤決定,導致財產權益受到侵害,才能被認定為是是合同欺詐。也即若是隱瞞行為并沒有影響對方做出正確意思表示的,會因不滿足欺詐要件,而不能認定為是犯了合同欺詐罪。
購房合同欺詐情形
簽空白合同算合同欺詐嗎
購房合同欺詐行為如何界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在中國履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的管轄權
2020-12-12企業、公司股權如何分割?
2021-01-26中小企業實行股權激勵有什么好處
2021-02-06傳統知識產權包括哪些
2020-12-25贈與人可以自由撤銷贈與嗎
2020-12-11哪些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2021-01-07法院達成調解會影響征信嗎
2020-11-09交通事故發生后能私了嗎
2021-01-24離婚協議中有遺囑有效嗎
2021-02-07婚內懷別人孩子犯法嗎
2021-01-30什么是證據保全
2020-12-16臨時用工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20房產證抵押給銀行可以轉賣嗎
2020-12-13載同事上班遇車禍判賠153萬之律師說法
2021-02-10假學歷入職國企十年如何處理
2020-11-15有病史員工可否簽免責合同
2020-11-15能登報聲明斷絕親子關系嗎
2021-03-20勞動爭議是否可以工資結算了再申請
2021-02-24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效力
2021-01-15船舶觸碰碼頭設施的侵權責任和損害數額確認的新思路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