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民事時效請求權法理分析價值定位
對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的起訴,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相應的抗辯,法院能否援引訴訟時效的規定,主動對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的請求進行審查并駁回其訴訟請求?對此一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及理論界頗有爭議。在司法實踐中,受案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3條的規定,即“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受理后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進行處理,這一規定和作法招致了很多批評。從該條司法解釋本身規定來看,理解上并無存在疑義,之所以存在爭議,實質上是對該條立法的價值取向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試就該條規定借助時效設立的理由、請求權、權利的法學理論以及德國、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理論情況進行分析和比較,以求闡清理論上和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疑點,以期拋磚引玉之用。
一、關于法律設立時效的理由
權利的行使應受時效的限制,所謂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一定期間,而產生一定法律上效果的法律事實。為何規定時效?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理由謂:規定請求權經若干年不行使而消滅,蓋期確保交易之安全,維護社會秩序。蓋以請求權永久存在,足以礙社會經濟之發展。王澤鑒先生總結時效存在有四點理由:1、保護債務人,為避免因時日久遠,舉證困難,致遭受不利益;2、尊重現存秩序,維護法律平和;3、權利上睡眠者,不值保護;4、簡化法律關系,減輕法院負擔,降低交易成本。(1)王澤鑒先生對時效存在總結的四點理由,第1點并不令人信服,根據社會的一般倫理觀念以及立法規定,對不主動履行應當履行的債務之人,并不會比債權人更值得保護,而且根據程序法上的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在一般情況下,舉證困難應是提起訴訟主張權利之人,即債權人,而非債務人。對時效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并非毫無問題,實質上,對時效的行使會產生一個和實體法的公正不符,或者說與人類文明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觀不相符合的結果,尤其是某些時效規定較短的情況下,顯得更為嚴重。也就是說法律對時效的規定是以犧牲一定程度的公平正義作為其代價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說,時效的規定可以起到維護既存秩序,促進交易安全和降低成本,以及起到促使權利人積極行使權利。因此,從人類社會的大利益出發。法律選擇了時效。這是時效設立的理由,也是法律規定之所以設立時效的最根本的目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監事會主席能連任嗎
2021-02-03怎么區分夫妻共同債務與夫妻個人債務
2021-03-20交通事故責任劃分及賠償標準
2020-12-30未成年打架會留案底嗎
2021-01-05被執行人把房產贈與兒子怎么辦
2021-01-04中介有哪些價格欺詐的情形
2020-12-11勞動關系發生事故怎么賠償
2021-02-06單位口頭通知調崗不降薪,勞動者是否可以去新崗位報到呢
2021-02-02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為什么會不生效
2020-11-16保險合同中單務合同在什么情況下簽訂
2020-11-25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汽車“全?!辈蝗?新車涉水得不到賠償
2021-01-28不可抗辯條款的期限是多久
2021-02-05沒有保險合同逃逸是否免責
2021-02-13保險合同多久沒有交保費合同會終止
2021-01-28交強險過期沒交怎么辦
2020-12-09保險合同必須是書面形式的嗎
2020-12-06理賠金給付的規定有哪些
2021-01-11保險代理人的含義是什么
2020-11-10保險經紀人與保險代理人之間有哪些不同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