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是為了防范和分擔風險,但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卻常常讓人防不勝防,保險反而成了不保險―――投保是為了防范和分擔風險,但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卻常常讓人防不勝防,保險反而成了不保險。日前,張家港法院在審理一起財產保險合同案時,判決沒有對免責條款作明確說明的某保險公司敗訴。
2003年10月,孟某為自己的小客車向某保險公司投保了機動車保險,并支付了5000余元的保險費。2004年4月孟某駕駛該車在239省道超車時措施不當,致車輛翻身造成事故,經認定,孟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事后,孟某支付了修理費等76622.12元。同年7月,孟某申請理賠,某保險公司以保險車輛未及時參加年審,根據保險條款中的責任免除條款和投保人、被保險人義務中的相關條款,拒絕理賠。審理中,雙方對保險條款中免賠條款的效力發生爭議。孟某認為有關免責條款必須在保險人盡了充分而又明確的說明義務之后才有效,根據其對免責條款中“或未按規定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理解,除了公安部門的檢驗,還應由保險公司指定部門檢驗,況且保險公司沒有提醒其及時到公安部門檢驗,也沒有將不檢驗作為免除責任的條件告之。保險公司認為,雖然無法證明其保險業務員是否已口頭告知孟某,但《保險單》上的“明示告知”已作了必要提示,且車輛年檢與公安部門的規定是對應一致的。
法院審理認為:保險合同屬格式合同,與一般合同訂立時的平等協商存在差異,因此,我國保險法強調保險人對免責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生效。根據立法要旨,保險人對免責條款的說明不同于對非免責條款的一般說明,不僅要在保險單或其他保險憑證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而且應當就具體內容和術語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清晰明白的、確定不移的解釋,并且,在訴訟中,保險人應對自己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負舉證責任,否則應承擔對其不利的裁判后果。被告簽發的《保險單》正面雖然對免責條款有不十分顯著的文字提示告知,但對責任免除條款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已經向投保人作了“明確說明”。所以,被告的免責條款對原告不生效。依法判決被告某保險公司給付原告孟某保險事故賠償金76622.12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司上市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01女職工產假工資多少
2021-03-05虛開發票處罰方式是怎么樣的
2021-02-17贍養人的贍養義務有哪些
2021-03-10法院是否可以提前刪除失信人信息
2020-11-12經濟賠償金有上限嗎
2020-11-22婚外情取證注意事項
2020-11-24現在購房是好時機嗎
2021-01-10誰能申請訴前停止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2020-11-26保障性住房保障人去世能繼承嗎
2021-01-03公有住房轉讓手續有哪些
2020-11-30員工簽訂競業限制條款注意事項
2020-12-11自愿加班能要求加班工資嗎?
2021-01-13勞動爭議案件辦案指南
2020-11-16定期壽險該怎樣理解
2021-03-02意外事故證明怎么寫才有法律效力
2021-01-22因天氣原因航班延誤或取消的賠償標準2020
2021-03-25海洋運輸貨物有幾種保險
2020-12-08人身保險的保險人有代位求償權嗎
2020-12-05保險費的實質是什么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