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中止和共犯脫離都可以從輕處罰嗎?
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犯罪中止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
共犯脫離一般就是在犯罪既遂之前,部分共犯人停止自己的行為若因此切斷了與其后其他共犯人的行為及其結果的因果關系,則在其他共犯人承擔既遂(或未遂)責任的情況下,脫離人僅對脫離前的行為及其結果負責,而不對脫離后的行為及其結果負責,對脫離人在未遂的限度內(在基于自己的意思的場合,承擔中止犯的責任)承擔共犯的罪責的這樣一種情形。
二、犯罪中止放棄
自動,即自己主動,放棄,即拋棄、丟掉的意思。所謂“自動放棄”,是指行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可以進行下去的犯罪活動。它表現為行為人認為自己有可能完成犯罪的情況下,自行停止犯罪的進行(即“能達目的而不欲”)。如果行為人在自己認為不能將犯罪進行到底的情況下而放棄犯罪,則不是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即“欲達目的而不能”)。例如,甲深夜攔住一下班女士,正要強奸時,該女一回頭,甲發現是小學老師,扭頭就跑。有學者認為,在這種場合中,行為人并非出于已意而停止犯罪,因為有利于行為人的事實狀況已發生了改變,由于這種改變才導致行為人行為的停止,故認為甲遇熟人而放棄罪行并非出于行為人真誠悔悟,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以熟人為侵害對象會使自己面臨極大的身敗名裂乃至鋃鐺入獄的危險,故此種停止行為應認定為犯罪未遂;而有學者卻認為屬于犯罪中止,理由是這一情形雖是犯罪人意料之外的,卻根本不足以阻止犯罪人去實施和完成犯罪行為,犯罪分子完全可以不顧倫理將犯罪進行到底。也就是通常說的“能達目的而不欲”是犯罪中止,“欲達目的而不能”為犯罪未遂。“是熟人”是不能阻止犯罪繼續進行的,而停止犯罪行為非不能而是不欲,因此是犯罪中止。犯罪未遂是指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犯罪中止則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得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作為故意犯罪過程中的兩種末完成形態其區別的關鍵在于犯罪未完成是否出自行為人自己的意志。若犯罪未得逞出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非不愿為,實不能為也”的情形,屬于犯罪未遂;反之,若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為人自己的意志,即“非不能為,實不愿為也”,則屬于犯罪中止。所以本案是犯罪中止。
綜合上面所說的,犯罪中止一般就是在犯罪的過程中而停止了犯罪,而對于共犯脫離一般就是在沒有發生犯罪的結果就脫離了其它的違法者,這兩者行為都是屬于有放棄犯罪的因素,執法人員在處理的時候也會考慮參照既遂的條款來減輕當事人的刑法。
法律規定犯罪中止有幾種類型
犯罪中止是否有時間限制
如何區分犯罪預備與犯罪中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法》對股東直接訴訟有何規定
2021-02-09第三方支付接口收費標準是怎樣的
2020-11-16攝影作品著作權侵權投訴程序
2020-11-30打工不簽合同會產生哪些風險
2020-12-05借款協議書有期限嗎
2021-02-27孩子探望權的終止方式有哪些
2020-12-08合并審理是否能超越級別管轄
2020-11-08超出國家標準的合同條款成立嗎
2021-02-04高速事故一般處理多久
2021-03-15辭退也要簽字嗎
2021-03-15高中學生死亡學校負責法律責任嗎
2020-12-01鄰居土地糾紛找誰解決
2021-01-20借他人身份入職工傷如何賠償
2021-02-02勞務合同中途中止需要補償嗎
2020-11-23新勞動法被辭退怎么賠償
2020-12-14購買年金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3-26產品責任保險條款(試行)
2021-03-02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有幾種
2021-01-06人身保險適用補償原則應該如何運用
2020-12-12對方全責保險理賠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