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行政為民是我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宗旨和原則,在具體實際中,絕大多數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都能夠在法律的規(guī)范和準則下開展行政工作、實施行政行為,但仍然還存在少數粗暴執(zhí)法、釣魚執(zhí)法、違規(guī)行為的現(xiàn)象,對執(zhí)法對象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實質侵害,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就可以申請行政賠償,那么,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呢?
1、主體要件。
實施行政侵犯行為的人,必須是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政機關及行政執(zhí)法人員。具體包括:
(1)行政機關、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及其行政執(zhí)法人員;
(2)受行政機關委托執(zhí)行行政職務的管理機構及其人員;
(3)自愿協(xié)助行政事務的人員。
2、行為要件。
行政侵權行為是行政賠償責任最根本的前提要件。行政侵權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必須是執(zhí)行行政職務的行為。既包括行政主體本身直接做出的職務行為,也包括行政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組織所做出的履行職務的行為。
(2)必須是在法定的職責范圍內行使職權,違法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
3、損害事實。
損害的發(fā)生是行政賠償責任產生的基礎條件。損害包括人身損害與財產損害。
(1)必須是已經發(fā)生的、確實存在的損害。對于某種將來可能發(fā)生也可能未發(fā)生的不確定狀態(tài)的損害,不能請求行政賠償。
(2)損害必須是直接損害,不包括間接損害。
4、因果關系。
只有當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與行政相對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政機關才承擔賠償責任。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行政機關不承擔賠償責任:
(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行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2)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fā)生的。
綜上所述,關于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首先是要有侵犯執(zhí)法對象合法權益的行政機關或工作人員主體,其次在職務范圍內執(zhí)行工作時發(fā)生侵害行為,同時,侵害行為造成了執(zhí)法對象人身和財產的直接損害,且存在因果聯(lián)系,不屬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個人行為或執(zhí)法對象自身原因造成。
2020最新行政賠償法全文
行政強制法實施細則內容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yī)療事故調解協(xié)議書范文
2020-12-20中華老字號被人搶先注冊怎么辦
2020-12-16保證金的擔保形式有哪些
2020-11-2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guī)定是怎樣的
2020-12-10故意傷害輕傷一級會判刑嗎,怎么判
2021-01-16交通事故怎么確定鑒定機關
2020-11-17取消繼承權有哪些情況
2021-01-28放棄繼承權允許撤回嗎
2021-02-01市場運作房和集資房有什么區(qū)別
2021-01-16公司支付給個人勞務費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0-12-28社會保險能否定為勞動關系依據
2021-01-26工會的社會職能
2021-02-05老板拖欠工資超過1年員工還可以追討嗎
2020-12-04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原則小議
2020-12-26什么是是人壽保險的受益人及怎樣指定人壽保險的受益人
2021-02-14交通意外責任如何劃分
2020-12-18出口產品責任保險條款
2021-03-11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0-12-08某保險公司訴袁某 廖某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1-18怎樣提高保險理賠效率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