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或有事項的涵義、特征及分類
一是或有事項的涵義?;蛴惺马椨址Q不確定事項,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將或有事項的定義描述為:或有事項是指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
二是或有事項的特征。結合或有事項的涵義,其揭示了如下四個特征:或有事項是現實(資產負債表日之前)存在的一種情況;該情況的最后結果具有不確定性;該情況的最后結果有賴于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加以證實;影響或有事項結果的不確定因素不能由企業控制,表明未來發生的事項主要由外部相關主體控制,企業不能控制其發生與否。
三是或有事項的種類。按或有事項性質分類:或有損失,指可能導致損失發生的或有事項,如為他人債務的擔保等,或有損失發生或者引起資產減少,或者引起負債增加,有時又會形成或有負債;或有收益,指可能導致收益發生的或有事項,又稱或有利得,如未決索賠等,或有收益發生或者引起資產增加,或者引起負債減少。按金額是否可以合理估計分類:金額可以合理估計的或有事項,如保修費用等;金額不能合理估計的或有事項。按或有事項發生的可能性分類:按發生的概率,一般分為“基本確定”指發生的可能性大于95%小于100%;“很可能”指發生的可能性大于50%小于或等于95%;“可能”指發生的可能性大于50%小于或等于50%;“極小可能”指發生的可能性大于0小于或等于5%;可能性極小事項,其發生概率大致在15%以下。
二、或有事項會計處理應關注的問題
一是明確或有事項的確認方法。在會計理論中,對或有事項一般采用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在表內予以確認,另一種是在報表附注中披露?;蛴惺马棞蕜t對或有事項的確認分別不同情況進行了處理:對于由于或有事項引起的負債或資產,如果符合負債和資產的確認條件,則在表內確認為一項負債或資產,并在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對于或有事項引起的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因其不符合負債和資產確認的條件,則在表內不予確認,對或有負債在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對或有資產視不同情況決定披露與否。
二是對傳統會計實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廣泛運用估計、判斷方法。盡管傳統會計實務也需要估計和判斷,但或有事項會計實務主要是用估計和判斷的方法來進行反映。如對或有事項引起的負債計量時,準則第5條規定:“按本準則第4條確認的負債,其金額應是清償該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又如,對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與不發生的確認上,主要基于會計^、員或相關^員的判斷。披露方式不是以報表內披露為主。傳統財務會計所面臨的是確定的或基本確定的交易和事項,主要采用表內確認的信息披露方式,而或有事項除了可能性很大的在表內確認之外,其他或有事項則主要采用報表附注等表外披露方式。
三是完善或有事項會計政策應遵循五項原則。穩健性原則。要求充分預計可能的費用和損失,不預計可能的收益,因此對或有損失可能予以確認,而對或有收益不予確認。重要性原則。很有可能發生、合理可能發生和不太可能發生的事項要分別處理,當或有事項很可能發生,足以影響到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判斷時,或有事項應予以表內確認或披露,而當或有事項極小可能發生,不足以影響決策信息時,可以不予披露。充分披露原則。要求財務報表要充分披露影響信息使用者決策的信息,不能納入表內項目反映的,在表外以附注等形式披露。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當某一事項或交易的經濟實質與法律形式不一致時,會計應當根據事項或交易的經濟實質而非法律形式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要求當事項的實質與其法律形式發生矛盾時,應根據實質而不是根據形式來處理。配比性原則。許多或有事項最終可能給企業增加的費用,常常與會計事項形成時的相關收入不在同一會計期間,如產品質量擔保形成時,企業已經售出產品并實現了收入,可能付出的擔保費用在以后會計期間。如果不考慮這種差異,各期損益的準確性就會大受影響。
四是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方法?;蛴惺找娴臅嬏幚?。根據穩健性原則,或有收益不能確認入賬反映,因而只有披露和不作處理兩種方法:對很有可能發生的或有收益,不論其是否可以合理估計金額,均應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披露時對合理可能發生的或有收益,或有事項準則要求不能披露,而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要求應該披露;對于不太可能發生的或有收益,不應在報表中披露?;蛴袚p失的處理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確認為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蛴袚p失如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即財務報表公布之前的資料證實在資產負債表日一項資產已遭毀損或一項負債很有可能發生;同時其能夠合理地估計損失的金額。則按該法處理。第二種方法是在報表附注中披露。不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或有損失均可按第二種方法處理。披露的內容一般包括:或有事項的性質;可能影響未來結果的不確定事項;或有損失金額的估計或不能合理估計金額的原因。第三種方法是不作任何處理。如果或有損失不太可能發生,也可不作任何處理,既不確認也不披露。但為他人債務的擔保除外。
五是或有事項披露中應注意的特殊問題。或有事項與確定事項的轉化需要一定時間,而此段時間又恰好跨越兩個會計期間。由于在前一會計期間截止日企業管理當局往往無法對該事項的結果作出保證和施加影響,因此需要作出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判斷的恰當性和合理性直接影響到企業對或有事項的確認、計量和披露。也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業績。因此可聘請專業人士在對企業情況、市場狀況和其他外部環境調查研究后作出判斷,或根據企業的歷史記錄、同行業情況以及相關單位的資信、經營情況作出較合理判斷。當或有事項滿足確認為負債的條件時可確認為負債,由此相應確認的費用或損失則不應作為企業稅前扣除項目。因為該費用和損失至資產負債表日并未真正發生,只是企業作出的一種專業判斷,因或有事項而產生的費用和損失應待實際發生時作為稅前扣除項目。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與資產負債表日之間一般存在時間差,而所確認和披露的或有事項則是資產負債表日的或有事項。該事項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可能已產生結果,并轉化為確定事項,在該情況下,應按照“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準則來對資產負債表日存在的或有事項進行處理,按事后已知的結果調整,按確定的結果確認資產或負債。
三、或有事項業務應用前提:會計職業判斷的恰當運用
一是會計職業判斷在或有事項準則中的具體體現。首先,對或有事項可能形成結果的判斷。由于或有事項始終是與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因而,企業的或有事項發生后,其結果需憑借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作出判斷。會計人員在作職業判斷時,除充分領會準則的精髓外,還需掌握大量的與或有事項有關的企業內外資料以及具備相應的能力?;蛴胸搨呐袛?。由于影響或有負債的因素復雜,并且這些因素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企業會計人員應持續地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判斷潛在義務是否已轉化為現時義務;如果或有負債對應的潛在義務已轉化為現時義務則應進一步判斷履行該義務是否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是否能可靠地計量。如果履行該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該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則應判斷為或有負債,否則應確認為負債。判斷標準為:該現時義務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導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根據準則規定,該現時義務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可能性的概率應小于等于50%?;蛴匈Y產的判斷。本準則第3條對或有資產的定義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資產,其存在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判標準為:該資產能夠可靠計量或者不能可靠計量而發生的可能性的概率在大于50%小于等于95%。其次,對或有事項的確認。本準則第4條規定或有事項確認的條件,即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企業應將其確認為負債。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由此可以看出:—項或有事項最終確認為負債,會計人員要進行三次職業判斷。會計人員對影響或有事項的相關因素以及其發展變動趨勢能否很好地把握,直接關系到判斷的最終結果。而把握好影響因素的動態發展,則要求會計人員具有綜合性的職業素質。再次,對或有事項的計量?;蛴惺马棿_認為的負債不同于真實的負債,其金額是一個估計數。或有事項的計量涉及最佳估計數的確定和預期可獲得補償的處理兩個問題。最佳估計數的確定。在實際工作中,所需支出是否存在一個金額范圍需要會計人員結合以往的經驗和特定的條件進行職業判斷。對于存在金額范圍的情況,最佳估計數就等于該金額范圍上、下限的平均數;對于不存在金額范圍的情況,則又要分為或有事項涉及的是單個項目還是多個項目。若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則最佳估計數按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若或有事項涉及多個項目,最佳估計數根據各項項目可能發生額及發生概率計算確定。預期可獲得的補償處理?!叭绻鍍斠蚧蛴惺马椂_認的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補償,則補償金額只能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作為資產單獨確認,且確認的補償金額不應超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最后,對或有事項的披露。對或有事項的披露涉及或有事項確認為負債的披露、或有負債的披露和或有資產的披露。其中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的披露存在職業判斷?;蛴胸搨呐?。本準則對或有負債披露的基本原則是,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一般不予披露?!皹O小可能”是指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概率為小于等于5%,但大于0%。“一般不予披露”的言外之意是某些特殊的,屬于“極小可能”的或有負債也要披露?;蛴匈Y產的披露。準則第11條規定,或有資產一般不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資產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則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蛴匈Y產披露的內容,通常只需披露或有資產形成的原因、預期對企業產生的財務影響等。
二是用會計職業判斷應注意的問題。深入熟悉會計環境和經濟事項。會計環境包括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是會計職業判斷的客觀基礎。作為一種主觀行為的會計判斷,必須了解會計主體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充分理解法律環境,深入了解行業發展情況,本企業的經營管理策略和目標等。應注意會計職業判斷中的非會計因素。會計人員在應用職業判斷時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交易的實際情況、企業法律顧問的意見等反復權衡加以判斷。以法律法規為依據。會計職業判斷是在會計準則提供的會計政策范圍內的判斷,對某一具體會計事項首先要了解會計準則是否有規定、如何規定,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結合準則內容,通過分析后作出判斷。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判斷應本著真實、公允的原則,其判斷結果所產生的會計資料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班途中因公死亡怎么賠償
2021-01-03以劃撥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與他人合作建房是否有效
2020-11-16客戶隱私泄密如何處理
2021-02-27債權轉股權的驗資證明應當包含什么內容
2021-01-13第三方網絡平臺主要涉及的法律
2021-02-11有限合伙企業入伙與退伙的特殊規定
2021-01-16花錢保外就醫容易嗎
2021-03-19婚前貸款買房,離婚房產怎么分配
2021-01-21執行令下達后才能探視嗎
2021-03-17脅迫婚姻宣布撤銷時可以請求賠償嗎
2021-03-10什么是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2021-02-06最新(2008)勞動合同范本
2020-12-19集團內部調動必須更改勞動合同嗎
2020-11-29職工因工致殘如何調崗
2020-11-16老板拖欠工資超過1年員工還可以追討嗎
2020-12-04海洋運輸貨物有幾種保險
2020-12-08含死亡責任的保險合同必須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嗎
2021-01-09本案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具有效力
2021-02-15騎車人撞向汽車 司機無責也賠錢
2020-11-27受害人無法聯系被保險人的利益如何維護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