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在工作中因公受傷,根據工傷認定可以獲取單位的賠償。在我國做工傷認定有專門的機構部門,如果經鑒定后確認職工是工傷,需要給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工傷認定書,那么在我國法律規定工傷鑒定書有幾份?小編為大家解答:
工傷認定書下來是一式兩份的,一份給所在屬單位,一份由受傷害者自己保存.
如何制作工傷認定書
制作工傷認定書是勞動行政部門作出工傷認定的關鍵環節之一,從實踐看來,制作一份規范的工傷認定書應把握好以下四要素。
要素之一:工傷認定書的類型要規范統一。這里所指的工傷認定書的類型,根據勞動行政部門作出的結論性的意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工負傷,另一種是非因工負傷。相應地,作為勞動行政部門向當事人發出的行政決定書也就只有認定為因工負傷的決定書或認定為非因工負傷的決定書兩種,但在日常工作實踐中,不少勞動行政部門向當事人發出的行政決定書卻遠遠不止這兩種。比如,用事故調查報告替代工傷認定書。有人認為,事故調查報告與工傷認定書是一回事,其實不然,事故調查報告只是工傷認定中的一個前提條件,或者說它為工傷認定提供了事實上的依據,但它不是一種工傷認定行為,不能取代工傷認定書。
要素之二:陳述工傷事故的事實要準確無誤。在工傷認定方面,作為職工,如果沒有被認定為工傷,肯定要提出行政復議或訴訟;而作為企業,尤其是非參保企業,倘若遇到重傷事故,多半也會提出行政復議或訴訟。從這個角度而言,制作工傷認定書,確定工傷認定的事實尤為重要:首先是做好認真細致的事故調查工作。凡是最終在工傷認定書中涉及的事實部分,包括受傷的時間、地點、事件等,都必須是有根有據,即能夠從調查材料中有所反映,且所有事實應都能得到相應的印證。其次,工傷認定書中描述職工受傷的事實時,切忌出現“大約”、“大概”、“左右”等模糊的字眼,要全面、準確。
要素之三:法律法規的適用要具體合法。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以必須適用具體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這方面應注意兩點,首先是法律法規的效力問題。一般而言,工傷認定遵循如下法律適用原則: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效力高于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效力高于其他規范性文件。目前關于工傷認定方面,除了國務院、國家勞動保障部的有關規定外,各省、市都有具體的規定,所以在適用法律問題上一定要遵循這個原則。其次是在適用同一效力層次的文件時,新法律優于舊法律;新法規優于舊法規;新規章優于舊規章;新規范性文件優于舊規范性文件。
要素之四:當事人訴訟權利要明確告知。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所以它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行政復議申請”。
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所以,根據以上相關規定,勞動行政部門在制作工傷認定決定書時,應當在文書的結尾告知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另外,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決定書中還要加蓋勞動行政機關的印章,并注明作出決定的日期。當然,一份完整規范的決定書,在最后還要表明該決定的主送人,即受傷職工和用人單位,同時還要載明上報備案單位的名稱,比如說上級勞動保障部門或人民政府主管行政復議的部門等。
以上就是“法律規定工傷鑒定書有幾份?”的具體回答,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鑒于工傷認定書在賠償中的重要作用,是維護我們合法權益的重要文書,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充分了解有關的知識并妥善保存。如有其它疑問可以瀏覽本網站進行進一步的查詢,或者在線上和律師進行溝通。
申請工傷認定的程序
2020年最新工傷認定標準
申請工傷認定應當知道的法律知識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犯商標權2萬會怎么判
2020-12-21個人銷售口罩違法嗎
2021-01-18婚姻法房產共有的情形有哪幾種
2021-02-24欠條修改是否還有法律效力
2020-11-08未盡贍養義務有什么后果
2021-02-07可以同時約定仲裁和訴訟嗎
2020-11-09農民工工傷賠償糾紛
2021-02-27訴訟離婚需要找律師嗎
2021-01-30政府拆遷司法提存的程序
2021-01-31勞務工有什么合同
2021-01-30如何證明與單位存在勞動關系
2020-11-14投資型保險購買注意事項
2021-01-28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22出了車禍保險最多賠多少
2021-02-17保險合同要看哪些內容
2021-02-12保險經紀人與保險代理人有什么不同
2020-12-30關于加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管理的通知
2021-03-05保戶須知
2021-03-25職場新人宜買短期險
2020-11-14土地出讓算土地使用權嗎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