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06年6月22日,王某向其朋友陳某借款四萬元,約定借期為一年,月息6‰。并由萬某在借條上出具了保證承諾書,主要內容為,萬某自愿為上述借款的歸還提供擔保,如王某到期不能還清借款,由擔保人負責歸還,擔保人萬某。借款到期后,經陳某多次催要未果,由于王某經濟較困難,故陳某將萬某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決萬某承擔保證責任,而萬某提出其為一般保證享有先訴抗辯權的抗辯。
【分歧】
一種觀點認為,本案擔保的表述符合《擔保法》第十七條第1款關于一般保證的規定,應認定為一般保證,萬某享有先訴抗辯權。
另一種觀點認為,《擔保法》第十九條規定對保證方式未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只有采用“一般保證”文字表述,才可認定為一般保證,本案中對保證方式沒有明確約定,故而應為連帶責任保證,萬某不享有先訴抗辯權。
【管析】
筆者同意第一種意見。筆者認為我國擔保法以“保障債權的實現”為主要立法宗旨,第十九條的規定也充分體現了注重保護債權人的立法傾向。但是不能因此將第十九條的“明確規定”理解為必須采用“一般保證”這一字眼,否則就是連帶責任保證。
首先《擔保法》第十七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該條款明確了一般保證的內涵,也說明了其外延并非僅限于“一般保證”這一字眼。如果當事人的約定能明確體現出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這一意思表示,就應當認定為一般保證。比如在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負補充賠償責任或為第二順序債務人等等。
其次從保證合同的訂立者的角度考慮,不是所有的保證合同當事人對擔保法中保證方式的專業術語都熟悉或知曉,不能過于苛求當事人在合同中必須使用這些專業術語,不能因此否定一般保證的成立。否則極易違背保證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造成債權人和保證人利益的過于失衡。
故本案中萬某在承諾書中雖無“一般保證”字眼,但約定了如王某到期不能還清借款,由擔保人負責歸還的內容,應認定是對保證方式為一般保證的明確約定,由此萬某享有先訴抗辯權。
作者:黎川縣人民法院楊*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仲裁機構如何進行消費爭議仲裁
2021-02-08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非法集資如何處理
2021-01-26交通死亡補償費計算依據
2021-01-23被扶養人生活費怎么計算
2021-01-02宣告失蹤是否可以撤回
2021-03-22合同保全的概念與意義有哪些
2021-02-06集體土地征收與補償
2020-11-15海外購房與國內購房的差異有哪些
2020-11-26什么叫房地產交易
2020-12-07單位集資房能否私下轉讓
2021-02-14企業變更勞動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3合同中是否可以加入競業限制
2020-12-13什么情況下壽險公司會拒賠
2021-02-12哪些人適合購買交通意外險
2020-12-03飛機延誤幾小時有賠償
2021-01-23被保險人駕車被甩出車外死亡的保險人責任
2021-03-04快速理賠定損金額不夠怎么辦,流程怎么走
2020-12-01責任無法認定如何理賠
2021-01-10拼車一族該如何購買有效的保險
2021-02-22商業三者險與交強險區別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