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工商總局《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可以從3個方面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消費欺詐。
1.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采用的手段
根據《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經營者有下列規定行為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在銷售的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銷售國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銷售的商品;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或者破壞計量器具準確度;騙取消費者價款或者費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以真實名稱和標記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品說明、商品標準、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現場說明和演示;采用虛構交易、虛標成交量、虛假評論或者雇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銷售誘導;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或者服務;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體驗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謊稱正品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夸大或隱瞞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質量、性能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信息誤導消費者;以其他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方式誤導消費者。
2.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
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應以一般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和識別能力為準。如果該行為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即構成欺詐。如果該行為不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個別消費者應證明自己確實發生誤解以主張欺詐行為的成立。經營者實施欺詐行為,一般都會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損害,但認定消費欺詐行為并不要求消費者有實際的損失或者損害發生,只要經營者的行為足以誤導消費者就可以被認定為欺詐。
3.經營者是否具有實施欺詐行為的主觀方面
雖然法律、法規并未明確規定構成欺詐行為必須具有主觀故意,但從文義上理解,欺詐就是掩蓋事實真相誤導消費者,“欺詐”二字本身已經揭示經營者具有主觀故意。所以,在下列6種情形下,經營者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故意,就屬于欺詐: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或廠址、篡改生產日期的商品,銷售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商品,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銷售偽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
小編建議,消費者在網購時注意保留3個方面的證據:經營者的基本信息,如電商平臺提供的賣家信息、電子營業執照,盡可能通過聊天工具獲取賣家的真實身份、地址等信息;反映交易形成的證據,如網上商品介紹網頁、網上交易(訂單)記錄、聊天記錄、票據、發貨單、快遞單等;反映欺詐或損害存在的證據,如收到的實物照片、對比照片、檢驗鑒定結論、聊天記錄、損失清單等。
以上便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若您問題復雜,歡迎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押合同早于借款合同有效嗎
2021-02-05新婚姻法司法解釋
2021-03-26非上市公司收購股權轉讓要繳稅嗎
2021-01-12員工激勵股權是否為贈與協議
2021-01-17國外保護非婚同居女性權利的法律方法有哪些
2020-11-18治安處罰規定的責任年齡限制
2021-03-15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誤工費的賠償
2021-03-09公司被合并重簽合同有賠償嗎
2020-11-20承租人變更有訴訟時效嗎
2021-01-02討債時怎樣對付失聯的債務人
2020-11-13學生宿舍摔傷學校要負責任嗎
2020-12-02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經營權證不一致如何解決
2020-12-08先通知解除合同還是直接起訴解除合同
2021-03-16勞動糾紛多長時間內能去仲裁
2020-11-24某業主與保險公司所訂立的保險合同效力是如何
2021-03-01《保險法》施行前保險合同發生糾紛適用當時法律規定
2020-11-26香港保單是否受內地法律保護
2020-11-15快速理賠保險定損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28訂立保險合同主體的要求
2021-02-11保險人如何計算保險額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