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第96條有詳細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食品,或經營明知道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返還價款外,還可以要求十倍賠償。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生命健康,為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食品安全法的這一規定大大超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欺詐行為所確定的雙倍賠償原則,體現了對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懲罰的嚴厲性,但正是由于10倍賠償的懲罰較為嚴格,基于利益平衡的考慮,食品安全法為銷售者進行10倍賠償規定了一個主觀要件“明知”,即只有在銷售者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仍然進行銷售的情形下,消費者才有權要求銷售者進行10倍賠償。然而,在實踐中,如何認定銷售者是否具有“明知”的主觀過錯呢?結合司法實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認定:
一是銷售者在進貨過程中是否依法建立進貨查驗記錄,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為規范銷售者在進貨環節的查驗行為,督促銷售者履行查驗義務,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進貨查驗記錄,銷售者采購食品,應當“如實記錄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保質期、供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進貨日期等內容”。銷售者在進貨時,對于食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運輸、倉儲環節負有查驗義務,當出現食品“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污染”時,銷售者不得進貨,已進貨的不得進入銷售。在糾紛發生后,銷售者為表明自己并不知曉其所銷售的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首先必須向法院提供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制作的進貨查驗記錄,證明已經履行了進貨的查驗義務。
二是銷售者在銷售過程中是否盡到注意義務。銷售者在銷售的過程中,還“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食品,定期檢查庫存食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因此,如果銷售者能夠提供進貨查驗記錄并同時提供證據證明自身已經在銷售環節也盡到了注意義務,則可以推定銷售者已經盡到謹慎義務,反之則可以推定銷售者對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存在“明知”的過錯。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內容,大家在購買食品的時候一定要多多注意,購買的時候要多留意看清楚食品包裝上的相關信息。如果有質量問題的,可以找商家賠償。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領導發的色情圖片給員工公司有什么責任
2020-11-27怎樣行使翻譯權
2021-03-11借條可以打印再簽字嗎
2021-01-13公司破產的清償順序是怎樣的呢
2020-12-22同居的法律定義是怎樣的
2020-12-21婚姻自由與婚姻自主權有什么區別
2021-02-24老人有退休金能主張贍養費嗎
2020-12-31怎么申請交通案件支付令
2020-11-233歲男童遭母親男友虐打,同居期間虐待孩子屬于家庭暴力嗎
2020-12-26外孫有代位繼承權嗎
2021-02-10銀行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泄露個人銀行賬戶信息怎么處罰
2021-03-16關于虛假訴訟案件原審原告在再審期間申請撤訴如何處理
2020-12-16企業重組職工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1非法終止勞動合同怎么處理
2021-01-18實習協議期是多久
2021-03-18不帶薪年休假屬于勞動糾紛嗎
2020-12-17投資型保險的費用及給付型態
2020-11-30撞死人車有保險公司怎么賠償
2021-02-03保險違約如何去防范
2020-12-25航班延誤會免賠嗎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