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任何罪都不會死刑嗎
是的,18歲以上都不能判死刑。
我國《刑法》第四十九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未成年犯罪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則
我國未成人保護法第38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也明確地規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就從法律上明確了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感化、挽救原則要求司法人員在辦理未成人案件中要正確處理懲罰和教育的關系。要將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司法人員對未成人要堅持攻心為主,像父母對孩子、教師對學生一樣,針對其個人特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之認識到自已行為的危害性。
這一原則要求司法人員在處理未成人案件中既要注意查清事實,又要及時對未成人進行教育和感化。教育、感化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受到重視,要正確處理查清事實與教育、感化的關系。查清事實是正確教育的基礎,事實不清,就無法以理服人,難以針對性的開展教育。但也不能專注于事實本身而忽視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則。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感化要注意挖掘犯罪發生的深層次根源,剖析未成人犯罪的根本動因,對癥下藥,深入進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認罪伏法,并能正確對待將要面臨的刑事處罰和履行。
貫徹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則并不意味著對未成年人只重教育而忽視懲罰。未成年人犯罪同樣對社會造成了危害,對其依法予以處罰是正當的,也是必要的。忽視懲罰或不當的處罰難以使其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后果,對教育、感化方針的貫徹是不利的。但這種處罰要遵循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方針,可罰可不罰的盡量不處罰。
根據以上內容的相關回答可以得出,對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法律中是有相應規定的,這其中只要達到了14周歲以上殺人的,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但是這種情況殺人哪怕手段再殘忍也不會被判死刑,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咨詢可以致電律霸網在線律師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關于車禍賠償
2021-01-14管轄法院的選擇方法有哪些
2020-11-09本人需要繳納失業保險滿幾年
2021-01-15遺贈扶養要滿足什么規定
2021-02-21撞人撞斷腿了是刑事責任嗎
2021-01-15買賣合同運輸到達前誰承擔風險
2021-02-04放棄繼承聲明能反悔嗎
2020-11-162011誤工費標準:誤工費到底怎么算
2021-01-20打人致輕微傷可以立案嗎
2021-01-01只有合同之債才能抵銷嗎
2021-03-05被迫簽訂有欺詐性的合同可以撤銷嗎
2021-01-17雇傭關系要承擔工傷嗎
2021-02-28上班途中遇車禍,公司賠21萬
2020-12-06一個人可以開房產中介嗎
2021-03-19公司支付給個人勞務費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0-12-28勞動糾紛追討時間是多久
2021-03-10勞動爭議訴訟屬于行政訴訟嗎
2020-11-09[案例]:碰到勞務欺詐,求職者該怎么辦?
2021-01-02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天津航空飛機延誤賠償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