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判刑多久
根據《刑法》第234條的規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起刑為10年,適用死刑。在刑事訴訟事務中,“以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及家屬積極作出民事賠償作為酌定情節在量刑中被充分考慮”已在司法實踐中被普通運用。因此,民事賠償部分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對犯罪嫌疑人判處實刑的期限。
就故意傷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層法院提起公訴,則一般對犯罪嫌疑人比較有利,既不會判處無期以上徒刑,如果積極賠償,則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起公訴,即使積極賠償,最終也會使用上刑限。
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二、故意傷害與過失致人死亡區別
依其犯罪構成特征,我們可以明確區分兩罪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其相同點是,客觀上都發生了死亡的結果,行為人主觀上對死亡結果的發生都屬于過失心態,即不希望也不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死亡結果的發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其不同點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行為具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而過失致人死亡行為中則沒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
由此可見,區分二者的關鍵點是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何謂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
首先,何謂他人身體健康?當前刑法界通說認為刑法意義上的傷害他人身體健康是指使他人的生理健康遭受實質的損害,包括破壞他人身體組織的完整性,以致健康受到傷害和雖不破壞身體組織的完整性,但使身體某一器官機能受到損害或者喪失兩種情形;
其次,所謂故意,是指希望或者放任傷害結果發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態度。而在具體案件中,判斷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的根據只能是危害行為及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
因此,區分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與過失致人死亡,應根據具體案情從客觀到主觀進行判斷,即從行為是否構成傷害行為再反推行為人是否具有傷害故意進行分析,具體來說,應結合以下客觀情況來加以判斷:
1、過失致人死亡一般除了致死的少數特定傷情外,少有其他身體上的傷害。而故意傷害一般都有明顯的身體受到傷害的傷情,反應出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主觀故意;
2、過失致人死亡中的行為一般發生在日常生活或勞動生產等場合,一般不具有非法性質。如家長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等;而故意傷害致死中的故意傷害行為本身則具有非法性,屬違法行為;
3、發生打擊行為時的環境,是在什么情況下引起打擊行為的,是因為日常瑣事還是尋機報復,要查清有否導致故意傷害的微觀環境;
4、從打擊工具上分析其一般情況下是否足以傷害對方。手持鐵棒、刀等金屬器械,一般情況下是足以傷害對方;拳打腳踢,一般不足以傷害對方;
5、從打擊的力量頻率上,一般來說,力量越大,頻率越迅速,故意傷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6、從雙方的關系上,即行為人與被害人是素不相識、一般關系、親密無間還是冤家仇人,應區分不同的情況來正確判定是否有產生故意傷害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應特別注意的是,切勿忽視了未發生傷害結果(即輕傷或重傷)的客觀事實,把輕微損傷當成了傷害罪的傷害結果,把一般的毆打行為誤認為是傷害行為,把毆打的故意誤認為是傷害的故意。把所有“故意”毆打致人死亡的案件,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
就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來看,其實行為人本身并沒有要剝奪對方生命權的意圖,只不過可能就自己的傷害行為一時沒有掌握好,或者沒有預料到對方的情況,最終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從這點上來看,就與故意殺人不一樣了。因為故意殺人從根本上來看,行為人就是想要殺了對方,而不再是簡單的對對方的身體實施傷害。
故意傷害致死量刑是怎樣的
未成年人故意傷害輕傷怎么處罰
虐待罪與故意傷害罪有哪些區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賠償能調解嗎
2021-01-23行政劃撥土地拆遷是否有賠償
2020-12-07同一產品有兩項相似的外觀設計如何申請
2021-01-06專利侵權一般賠償多少
2020-12-23宅基地贈與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1-03-10買地鐵房的注意事項
2020-12-07法定監護與委托監護的關系如何
2021-01-13肇事逃逸是交警判定嗎
2021-01-28合同債務常見有哪些風險些
2020-12-22贈與合同怎么行使撤銷權
2021-01-12代書遺囑的有效條件及見證人資格
2021-03-16教師公寓集資房是什么意思
2020-12-09房地產估價機構管理辦法
2020-11-30勞動者受工傷燒傷怎么賠償
2021-03-20變更勞動合同時職工應注意些什么
2021-01-31勞動合同與勞動合同的認定
2021-01-08違法解除合同賠償金如何算
2021-03-03跳槽七誡 龍華勞動律師
2020-11-20人事外包與勞務派遣的區別
2020-12-27勞動爭議調解協議效力及缺失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