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構成要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
生命權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維持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剝奪他人生命權的行為,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均具有社會危害性,應受刑法打擊。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因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
構成本罪,客觀方面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索:
1、客觀上必須發生致他人死亡的實際后果。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為人必須實施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在這里,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是有意識的,或者說是故意的,但對致使他人死亡結果發生是沒有預見的,是過失。
本罪屬結果犯,行為的故意并不影響其對結果的過失。這點同有意識地實施故意剝奪他人生命行為的故意殺人罪不同。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可以分為作為的過失致人亡行為和不作為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兩種情況。
3、從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必須具有間接的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這里死亡包括當場死亡和因傷勢過重或者當時沒有救活的條件經搶救而死亡。否則行為人不應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致人重傷,但由于其他人為因素的介入(如醫師未予積極搶救或傷口處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應追究行為人過失重傷罪的刑事責任。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年滿十六周歲以上、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自然人不能成為本罪主體。首先,無論從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客觀行為,還是社會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其次,對過失致人死亡的結果的預見,要求行為人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辨別能力。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知識水平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認識能力、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的認識,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們是限制行為能力(含責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們對過失行為負刑事責任。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犯罪主觀上的表現為過失,即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抱有過失的心理狀態,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該過失是針對死亡結果而言。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預見是法律對行為人實施某種有意識的行為時,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的主觀認識上的要求。根據一般人的能力和行為時的客觀條件,行為人能夠預見并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因為其疏忽大意才未預見,以致發生嚴重危害結果,他就應當對此結果負法律責任。
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已經預見,但卻輕信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由于行為人已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進而產生了避免這種結果發生的責任,他卻沒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因此,行為人應對自己因主觀上的過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輕信能夠避免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是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區別于間接故意殺人的界限。
特征
(一)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
(二)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的表現是:過失致人死亡罪
1、行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為;
2、客觀上必須發生了致人死亡的結果;
3、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三)本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年滿十六周歲以上、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主體;
(四)本罪在犯罪主觀上的表現為過失,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該過失是針對死亡結果而言。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賣了多久就可以免除責任
2021-02-28原告無法證明履行合同怎么辦
2021-01-27改正違法行為適用于哪些情形
2021-01-08贍養糾紛民事起訴書
2020-12-18民法宣告失蹤的條件有什么
2021-02-13調解撤訴的案子是一審終審嗎
2021-01-27離婚答辯狀主要針對哪些答辯
2020-12-01合同之債的客體
2021-01-22入獄者是否喪失繼承權
2021-02-08土地確權女兒可繼承嗎
2020-11-16單位集資房能否私下轉讓
2021-02-14房產證抵押貸款還需要銀行流水嗎
2021-01-05解除勞動合同能恢復嗎
2021-02-24哪些情況下解聘職工要給補償
2021-03-18勞動爭議仲裁可以代替離職證明嗎
2020-11-18怎么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1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相關內容
2020-12-28保險拒賠引真空地帶爭議
2020-11-20車輛超載保險賠付嗎
2021-03-16保險理賠后還可以索要折舊費嗎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