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法條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侵害的都是他人的身體權,二者同屬于刑法第四章故意侵害公民人身權利犯罪。由于二者在外在表現上有諸多相同點,導致司法實踐中部分案件區分困難,主要包括以下情況:
一、故意傷害(未致死)和故意殺人(未遂)
二者從客觀表現形式上極為相似,客觀外在表現為對公民身體健康權的傷害,都未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區別二者的關鍵就是如何判斷犯罪嫌疑人主觀狀態,如果“故意”指向的是被害人的身體健康權就是故意傷害罪,如果指向的是被害人的生命權就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在實踐中要詳細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傷害行為”,要看發案原因、行為發展過程、犯罪工具、行兇手段、打擊部位、打擊強度、行兇情節、作案時間、地點、環境、犯罪人與被害人平時關系、致人死亡或未死亡的原因、犯罪分子一貫表現和犯罪后的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二、故意傷害(致死)和故意殺人(既遂)
二者在主觀上同屬故意犯罪,均表現為對公民生命權的侵害,犯罪結果均是被害人死亡。區別二者的關鍵仍然是對犯罪嫌疑人主觀狀態的判斷,如果故意內容指向的是被害人身體健康權就是故意傷害罪,如果指向的是被害人的生命權就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故意殺人罪的故意內容是剝奪他人生命,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而故意傷害罪的故意內容只是要損害他人身體,并不是剝奪他人的生命。在故意傷害時,行為人對被害人死亡既不希望,也不是放任,即使傷害行為客觀上造成被害人的死亡,也往往是由于行為時出現未曾料到的原因而致打擊方向出現偏差,或因傷勢過重等情況而引起。判斷犯罪人主觀故意內容、不能單憑口供,或僅根據某事實就下結論,而應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全面分析案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行政官司律師費算誰的
2021-02-24新婚姻法有沒有事實婚姻
2020-11-08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可以代領嗎
2021-03-15關于不辭而別員工的處理建議
2021-02-05調薪未簽訂勞動合同變更怎么處理
2021-01-06被競業限制的對象如何界定
2021-01-12勞務合同人身損害是否給予賠償
2021-03-11離職證明中注明無勞動糾紛是不是就不能要求補償金
2021-01-07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0-12-08交通事故本車人員受害能否要求保險公司賠償
2021-02-06住房抵押貸款保險怎么改
2021-01-19交通事故誤工費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1-01-26什么是保險法中近因原則
2020-12-20境外保單應該如何維權
2020-11-14保險利益原則的目的和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1-02-11保險代理合同范本
2020-11-21保險費的計算方式
2021-01-29土地出讓金是如何算的
2020-12-262020年各地拆遷補償政策在哪里能查看
2020-12-22舊城改造拆遷營業房,能賠償同面積的商鋪嗎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