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為人履行合同的能力
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對于認定非法占有目的具有重要意義。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故意夸大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騙取對方當事人的信任與自己簽訂合同,合同簽訂后又不積極努力設法創造履約條件履行合同以避免對方經濟損失的,應當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實踐中,有的行為人在無履約能力的情況下采取欺騙的手段與他人簽訂了合同,在履約期滿后仍不為履約作絲毫努力,或者在有完全、大部分履約能力的條件下只作出小部分的努力,亦或者只是消極地等待機會履約;有的甚至是為了敷衍對方當事人而假裝努力履約,這些都屬于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為。
(二)行為人履行合同的行為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沒有履行合同的行為,即使部分履行合同的行為,往往也是詐騙對方當事人,意圖讓對方當事人交付財物并將財物非法占有,對于這種情況應當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為人利用欺詐手段,取得對方當事人的財物以后,迫于對方的追討,應付對方當事人索取債務,采用又與其他人簽訂合同籌措資金,以后次騙簽合同所獲得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者保證金歸還前次前款的“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應當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為這種人的目的是使自己總是占有他人一部分財物,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履行合同行為。
(三)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
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的履行合同的能力和不能履行合同的原因難以真實地反映出來,那么可以根據行為人對取得對方當事人的財物的處置情況來推定其主觀上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可以說,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是最能夠體現行為人主觀意圖的事實之一。不論是何種類型的合同詐騙犯罪,行為人的最終目的都必然指向他人的財物,行為人的一切客觀行為都是要“無對價”或“無基本對價”地將他人之物“化”為己有,為己所用。因此,行為人的行為不可避免地要與“處置財物”直接掛鉤。行為人要實現“無對價”或“無基本對價”取得他人之物,則必然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不愿正常地提供給付、履行合同。通常可以進行推定的有如下兩種情形:第一,通過簽訂合同獲取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者保證金后,揮霍浪費,致使上述款物無法返還的;第二,未履行義務前將對方當事人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者保證金加以使用、處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四)行為人事后的態度
行為人的事后態度也是區分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標志。如果行為人取得對方當事人的財物后,因為不履行義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了財產損失,或者不履行合同的附隨義務,而且推脫責任,或者以“拆東墻補西墻”的手段還債,甚至逃匿的,應當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動產交付怎么履行
2021-02-22涉外婚姻離婚要怎么應訴
2021-03-04發生交通事故怎么辦
2020-12-12保密協議范本怎么寫
2021-02-12代寫遺囑有什么規定
2021-02-25誰有權提出撤銷脅迫婚姻
2020-12-20贍養費的給付標準是多少
2021-03-03法定贍養人
2021-02-19代位繼承和轉繼承的差別有哪些
2021-01-02代位繼承的定義
2021-02-13工資發兩張卡工傷賠償怎么認定工資
2021-01-12合同不能履行可否因為疫情免責
2021-03-06辦理房產贈與必須雙方去現場嗎
2021-03-24哪些勞動合同無效?
2021-01-11頂替別人上班能否確認勞動關系
2021-03-17試用期轉正工作總結范本
2021-03-17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可以約定幾次試用期
2021-01-11意外保險理賠范圍包不包括猝死
2021-02-25達到人身意外傷害標準的應該滿足哪些要件
2021-01-22人身保險監管什么意思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