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征收時,發布征地公告的主體是誰?
主體是人民政府,依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對土地進行征收時,征收土地獲得批準的,征地公告發布的主體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
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不動產權屬證明材料辦理補償登記。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測算并落實有關費用,保證足額到位,與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就補償、安置等簽訂協議;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協議的,應當在申請征收土地時如實說明。
二、土地征收公告公告過程中特殊情形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土地征收過程中,一些被征地農民可能因為舉家在外地打工等特殊情形不在家,行政機關在征地范圍張貼的土地征收公告或者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該農民確實無從知曉。
舉家外出打工的農民,在離家時有義務向村委會或者村民小組告知其去向和聯系方式。對舉家外出打工的農民,其土地、房屋在被征收范圍的,在調查摸底過程中行政機關應當了解相關情況,及時與其取得聯系,告知其土地征收及安置補償的相關情況,動員其早日回鄉處理相關事宜。
但是,根據《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單個通知相關被征收土地農民不是行政機關的法定義務,如果個別被征地農民因為外出打工等原因未能及時了解到公告內容的,從公共利益和維護絕大多數農民合法權益的角度考慮,其對相關征地及補償安置方案行政決定的起訴期限并不因為確實不知道行政決定內容而推遲,其起訴期限與其他農民一樣,從公告期滿的第二天開始計算。
應當注意的是,這里的公告期滿是指行政機關在公告中指定的公告期滿法律文書生效的期間,而不是公告要求農民辦理征地補償登記或者其他事項的期限。
行政機關應當根據征地范圍和涉及農戶的多少,合理確定公告后相關法律文書的生效時間,要盡可能保證相關農戶都能夠有時間通覽公告內容之后,相關法律文書再生效。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至少應當指定3~10日期間為公告期。
土地征收的公告發布主體只能是人民政府,因為人民政府是執行機關,并且關于征收土地的登記等事項也應當由人民政府辦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土地的征收可以是國家征收,也可以是其他土地征收機構,例如法人或者是非法人組織對于商業用地的征收。
房屋土地征收補償計算公式
集體土地征收程序是怎樣的?
農村土地征收補償最新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如何確認侵權歌曲賠償金額
2020-11-13村委會賄選如何處罰
2020-12-10因為商場裝修造成了損失怎么賠償
2021-02-27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死亡怎么辦
2020-11-11土地可以進行抵押嗎
2020-12-16競業限制對夫妻同樣有效嗎
2021-02-03勞務派遣合同應該注意什么內容
2021-02-28關于雙重勞動關系的爭議
2021-02-01產假期間公司解散了怎么辦
2020-12-27定值保險合同和不定值保險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2-23保險人哪些情況可以解除保險合同
2020-12-25一波三折的保險理賠
2021-02-02先理賠再治病拖垮癌癥病人
2020-12-16車撞了保險公司要肇事者賠償嗎
2021-02-23保險理賠的理賠程序內容是哪些
2021-01-17受害者加強險的拒賠情況有哪些
2021-03-01保險受益權的適用范圍
2021-03-26保險未盡說明義務 事故后應理賠
2021-03-15出讓土地轉讓要經批準嗎
2020-12-25土地轉讓中要考慮哪些問題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