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為人假想防衛定罪嗎
1、假想防衛不應以故意犯罪來處理。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為前提條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又是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為重要內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危害社會的行為,當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也就不可能構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衛的情況下,行為人對他人實施的防衛行為雖然是故意行為,但這種故意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認識錯誤的基礎之上的,即行為人自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對不法侵害的反擊,是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正當防衛行為,即主觀上不具備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因此,不能把假想防衛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
2、假想防衛可以過失犯罪論處。
假想防衛并非都是不具有罪過的行為,行為人主觀上往往存在過失,由于假想防衛的行為人對沒有實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損害,有時甚至是導致了嚴重的后果,這雖然是由于行為人主觀上的認識錯誤所造成的,有可寬恕的一面,但在多數情況下,只要行為人稍加注意,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確實存在,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以避免錯誤及危害結果的發生,由于行為人應該注意而未注意,使本可避免的危害結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觀上存在刑法意義上犯罪的過失,一般可以過失犯罪論處。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第15條第2款規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因此,在假想防衛案件中,由于過失而造成危害后果的,只有刑法分則中明文規定處罰這種過失行為時,行為人才承擔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否則,即使因過失導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也不應要求行為人承擔刑事方面的責任。
3、在某些情況下,假想防衛的行為人產生存在不法侵害的認識錯誤屬于不可避免。
主觀上沒有罪過,危害結果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對此,應當視為意外事件,不負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16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不是犯罪。對于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是否可以避免,應結合行為人自身的認知條件,參考社會上一般人的認識水平以及案發當時具體的時間、環境等客觀因素綜合判斷分析,力求準確。
綜上所述,嫌疑人會因為個人主觀原因,造成假想防衛的結果,如果嚴重的那么也是定罪的,主要會以過失犯罪來進行處罰,對受害人造成的傷害也是需要作出相應的賠償的,所以就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
什么是假想防衛 事前防衛是什么意思
當事人假想防衛屬于正當防衛嗎?
假想防衛是否承擔負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地產開發法律顧問合同
2021-02-022個股東如何設監事
2020-12-26公司分立的條件申請
2020-12-08合伙企業可以適用破產法嗎
2020-12-17老年人追索贍養費是否可以裁定先予執行
2021-02-28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該如何定罪
2020-11-21房產繼承公證書有期限嗎
2020-11-26公證遺產之后可否不繼承轉賣
2021-02-03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如何辦理,辦理該證應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5靈活就業女性退休年齡到底是55還是50
2020-12-10事業單位終止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31在什么情形下,勞動合同終止?
2021-01-14外企存在勞務派遣關系是否合法
2021-01-07人身保險的投保人享有什么權利的
2020-12-11精打細算購買旅游意外險
2021-03-20船舶觸碰碼頭設施的侵權責任和損害數額確認的新思路
2021-01-30事故中汽車失火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2-19車被撞了對方逃逸理賠多少錢
2020-12-25關于保險代理人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08轉讓保險標的要注意的法律問題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