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礎。
如果行為人沒有造成上述嚴重后果而逃逸的,則不應認定該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僅能作為治安處罰的從重情節考慮。
(2)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
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當然,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
我國刑法規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單指的當場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關鍵是看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與社會危害性,交通肇事后,雖及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搶救,但在之后卻畏罪逃跑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安置房無證怎么立遺囑
2020-11-17民法典草案是否擴大遺囑扶養協議范圍
2021-01-08司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應如何確定案件的被告?
2021-03-02關于子女探視權法律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9倒車輕微碰撞算是肇事嗎
2021-01-29交通事故起訴程序有哪些
2021-01-07子女的撫養權爭取方法
2020-12-28協警開了罰單怎么辦
2020-12-22無合同的居間費用怎么上稅
2021-02-20什么是駁回訴訟請求
2020-12-02發生勞動糾紛時該如何證明自己身份
2021-01-21產品責任險應該由誰來投保最合理
2021-03-25人身保險合同的糾紛處理注意事項
2021-03-14勞動爭議糾紛案件現狀及情況分析
2021-03-06被保險人違反保險事項 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0交強險是什么,它與第三者責任保險的區別
2020-11-21購買車險時可能有什么陷阱
2020-11-12買保險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3汽車沒保險能置換嗎
2020-12-17幾種常見的車險拒賠糾紛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