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5日《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2款的規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
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嚴重超載駕駛的;、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分析
實踐中發生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且發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應當分別作出相應的定性和處理。
(1)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為逃避處罰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但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2)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為了逃避處罰,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顧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主觀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與被害人的死亡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交通肇罪定性,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3)行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搶救,受害人的生命也無法挽救,行為人為逃避責任而逃逸,對死亡結果的發生聽之任之,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對死亡結果的發生并無實質上的因果關系,也不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應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4)行為人肇事后,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可分為以下二種情況:其一第一次肇事后,逃逸途中只注意吸取教訓,而忘記其他義務導致再次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行為人的兩行為均構成交通肇事罪。其二行為人肇事后,逃逸途中以盡快的速度逃跑且不顧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導致多人死亡,主觀故意由過失轉化為故意,其行為侵害的客體是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屬于危害公共安全,對行為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5)行為人肇事后,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如將被害人放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自己駕車逃跑,使被害人處于無法得到救助的環境中,主觀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傷亡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民法典是否包括知識產權
2020-12-16車禍骨折有必要做傷殘鑒定嗎
2021-03-14個人債務聲明書怎么寫
2021-01-16只要軍人不同意就不能離婚了嗎
2020-11-28婚前購房離婚如何分割,貸款是共同債務嗎
2021-01-30農村房屋贈與無協議書有效嗎
2021-02-23繼承權放棄與繼承權喪失有哪些區別
2020-11-27事實婚姻如何起訴離婚
2021-03-10存單質押法院是否可以扣劃
2020-12-05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
2021-02-14口頭協議沒證據怎么辦
2021-02-21信用卡轉賬還貸委托協議范本
2020-12-17航空意外險可以買幾份
2020-12-01理賠程序如何處理
2020-11-29保險公司應告知健康保險合同事項
2021-02-20送餐撞到人保險怎么賠
2021-02-01酒駕出車禍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2-17保險公司對醉酒駕車者是否承擔
2020-11-08保險公司不按條款賠付怎么處理
2021-02-09避免保險合同糾紛應該注意些什么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