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行為的法定正當性是什么意思
一、壟斷行為
壟斷行為,實際上是一種違反競爭法規定的行為,其目的在于擴張自己的經濟規模或形成對自己有利的經濟地位。
我國《反壟斷法》第3條的規定,壟斷行為一般指三種經濟壟斷,具體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二、經營者壟斷的法定正當性的情形
如果經營者能夠證明所達成的協議具有法定正當性,這些協協則不受反壟斷法禁止。所謂法定正當性,是指符合法律規定的豁免情形。根據我國《反壟斷法》規定,具有法定正當性的情形有:
(1)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
(2)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進效率,統一產品規格、標準或者實行專業化分工。
(3)為提高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
(4)為實現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救災救助等社會公共利益。
(5)因經濟不景氣,為緩解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
(6)為保障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
(7)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上述(1)~(5)種情形,經營者還應當證明所達成的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并且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才能夠滿足法定正當性要求。
三、經營者壟斷的法律責任
1、經營者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2、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
3、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4、經營者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5、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果經營者能夠證明所達成的協議具有法定正當性,這些協協則不受反壟斷法禁止。所謂法定正當性,是指符合法律規定的豁免情形。如果你還有其他疑問的,歡迎在律霸網網站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婚姻該如何辦理結婚證
2021-03-10股權變更的相關流程
2021-03-13買房交了定金怎么寫收據
2021-03-052020新婚姻法有什么改變
2021-03-19商業銀行解散的事由是什么
2021-02-21祖父對未成年孫子恨鐵不成鋼,可以撤回贈與的房子嗎
2020-12-10如果房產被抵押房產證有顯示嗎
2021-02-21如果勞動合同終止勞動者是否能夠獲得一些賠償
2021-02-05工會會員享有哪些權利
2021-03-19離職時單位要求簽保密協議合法嗎
2021-03-02國際金融危機催熱出口產品責任險
2021-03-02保險保全業務流程是什么
2021-03-01機動車損失險理賠需什么材料
2021-03-14被車撞傷后要求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是否應賠償意外責任險
2021-02-26車的保險進項可以抵扣嗎
2021-01-04土地出讓金的性質是什么
2021-02-09按份共有房產拆遷補償怎么分配
2020-11-23湛江赤坎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12企業拆遷的時候天然氣會賠償嗎,賠償范圍包括哪些
2021-03-22學校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