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適用的關系
工傷保險補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適用關系,世界各國主要有四種基本模式:(1)替代模式,即以工傷保險完全替代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此模式以德國為代表;(2)選擇模式,即允許被害人在工傷保險與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之間任選一種。此模式為英國及其他英聯邦國家早期雇員賠償法所采;(3)雙重模式,即被害人對于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可以同時請求,共同保有。此模式以現在的英國為典型,我國臺灣地區亦采此模式;(4)補充模式,即受害人對于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與社會保險可以同時請求,但是所獲總額不得超出其所受損失的總額。日本為此模式的典型。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針對該條在答記者問中明確答復為“發生工傷事故,工傷職工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不能再通過民事訴訟獲得雙重賠償”。從上述司法解釋看,我國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適用的關系采取替代模式。即因用人單位原因造成工傷,用人單位一般僅承擔工傷責任,不承擔民事責任。
但是,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與前述司法解釋有沖突:《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48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時任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卞耀武先生對該條有如是解釋:“在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從業人員首先依照勞動合同和工傷社會保險,享有相應的賠付金.如果工傷保險金不足以補償受害者的人身損害賠償及經濟損失的,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應當給予賠償的,從業人員或其親屬有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給付賠償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全國人大對該條的兩點法律釋義表明賦予職業病人工傷保險待遇之外的民事賠償求償權是為了貫徹“損害填補原則”,以免因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統籌或其他特定情況下權利人得不到損害之補償。由此可見,在工傷侵權責任上,我國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存在沖突。對此應該盡快統一立法,以免在實踐中出現操作上的困難,甚至矛盾的判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犯罪客體如何分類
2021-02-01空調車不開空調乘客可以要求退票嗎
2020-11-16修路施工噪音大賠償嗎
2021-02-22租房合同沒生效前毀約怎么辦
2020-11-21員工懷孕期間必須調崗的情況有什么
2021-01-09公司分立是否交企業所得稅
2021-03-05出版單位應如何避免侵權
2021-01-10發生交通事故對方不處理應該怎么辦
2021-03-12土地租賃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26孩子的法定監護人一般是一個還是兩個
2021-02-21信用卡逾期不還會怎樣
2021-01-10合同中債權抵銷的要件是什么
2020-12-22裝修合同逾期多久解除合同
2021-01-13設立居住權的可以約定居住權的期限嗎
2021-02-06公司倒閉法人有什么責任
2020-12-05意外險報銷的流程是什么樣的,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9家庭財產保險的保險責任
2020-11-10合同簽訂在舊保險法實施時候應如何處理
2021-03-19申請人身保險理賠所需資料有哪些
2020-11-27投保人不履行告知義務保險人賠嗎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