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我國行政復議制度存在哪些問題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7 · 698人看過

一、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行政復議制度正式建立于1990年,國務院遂頒布了《行政復議條例》,使行政復議真正實現了實施過程中的法律保障,有力地促進了該制度的發展。接著,1999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又制定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它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行政復議制度進入了進一步完善的新階段。

首先,行政復議制度的功能定位力求凸顯它的救濟功能。《行政復議法》開篇提到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保護公民、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可以看出立法機關開始更為準確的對待行政復議制度。

其次,行政復議的體制從原先的條條管轄轉變為現行的條塊結合管轄,即《行政復議法》第12條規定的相對人既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同時,國務院最終裁決權的出現不僅拓寬了相對人不服省部級機關行政復議決定的救濟渠道,而且還強化了國務院對其所屬各部門及省級人民政府的監督。

第三,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大大拓寬《行政復議法》以概括加列舉的方式明確除法律排除的以外,一切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屬于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并首次將部分納入其中。

第四,行政復議在申請和審理上的相關規定都更加完備。《行政復議法》延長了相對人提請行政復議的申請期限(從15日延長至60日),并引入了書面和口頭相結合的申請方式,而對于行政復議機關的受案審查期限卻相應的縮短了(從1O日縮短為5日)。此外,在審理程序上,《行政復議法》在《行政復議條例》書面審查的基礎上增加了言詞審理的方式,并首次明確了被申請機關的問題。

最后,《行政復議法》強化了復議的法律責任。原《行政復議條例》雖然也有類似規定,但由于過于籠統故而缺乏有效性。現行的行政復議制度對此進行了完善,在責任主體、責任形式以及適用情形上都做出了新的較為具體的規定。

二、我國現行行政復議制度的不足

第一,從行政復議機關和機構上說,現行的行政復議制度并未賦予行政復議機構獨立的法律地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復議結果的公正性。《行政復議法》第3條規定依照本法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行政機關是行政復議機關。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根據此項條文,行政復議機構并非獨立的法人實體,而需依附于所在的行政機關。這樣,由于行政復議結論加蓋的是本級行政機關的公章,是以本級行政機關的名義對外承擔法律責任,因此行政復議機構的工作就難免要受其左右,有時甚至要根據某種指示來辦事。此種行政復議機構不能自主表達最終意見的現象,即它的非獨立地位,將會使復議結果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第二,從行政復議的審理方式上說,現行的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完全引入聽證程序,而確立以書面審查為主的審理方式,不但限制了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杈和申辯權,也使得行政復議過程缺乏公開性和透明性。《行政復議法》第22條規定行政復議原則上采取書面審查的辦法,但是申請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情況,聽取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的意見。這種審理方式固然能提高行政復議的效率,但是它的弊端也不容忽視:減少了行政相對人的參與機會;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有時還無法核實證據的真實性。

第三,從行政復議的審理制度上說,由于非司法化的性質定位,現行的行政復議制度遺漏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使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行政復議作為一種爭議解決機制自然無可避免地會帶上行政性和司法性的雙重特性。然而非司法化的定位卻使它不得不放棄一些帶有司法味道的審理制度,包括:行政復議工作人員因與所處理的事務有利害關系而得的制度;行政相對人有權委托律師代為參加行政復議的律師代理制度:包括證據種類、各方當事人舉證范圍和具體事項以及行政復議機關對證據的調取、收集及審查等更為完備的證據制度:在復議決定做出后應當告知復議申請人如果不服有權向特定的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告知制度等。

第四,從行政復議機關的法律責任上說,《行政復議法》雖細化了其內部法律責任的承擔,但對它外部法律責任依《行政訴訟法》規定的默認,卻仍容易使復議機關在審理行政復議案件時疏于盡職而一律做出維持決定。《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2款規定,經行政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有數據為證:根據調查統計,1999年全國各級行政復議機關對所受理的行政復議案件做出維持決定的比率為51%,而2000年和2001年的該比率分別為52%和53.7%。行政復議機關這種只顧自身利益的做法,不但使行政復議機制流于形式,與其設立宗旨背道而馳,更是極大地增加了行政相對人的不信任感而不得不另尋他徑。

三、完善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的幾點建議

第一,在全國范圍建立統一的行政復議委員會。統一行政復議委員會在我國是完全可行的,它不但能解決現有制度下機構臃腫、秩序混亂、人員龐雜的問題,還可以使復議審理者獲得獨立的法人地位,解決原審理機構依附于復議行政機關的問題。筆者對此的設想是行政復議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可設四級:即縣級政府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市級政府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省級政府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國務院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這些復議委員會在管轄復議案件權限上的分工是:對縣級政府各工作部門、鄉(鎮)級人民政府以及縣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提出復議的,由縣級政府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管轄:對市級政府各工作部門和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提出復議的,由市級政府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管轄:對省級政府的各工作部門、市級人民政府以及省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提出復議的,由省級政府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管轄,對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提出復議的,由國務院設立的行政復議委員會管轄。

第二,確立以聽證為原則以書面為輔的復議審理方式。聽證程序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能使雙方當事人積極參與其中,增加審理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對于以獨任審理進行的非正式聽證,聽證官可以選擇在自己的辦公室內進行。他只需簡單的對當事人進行訊問,當事人之間不進行交叉詢問,因此通常一件不太復雜的案件的聽證只需十幾分鐘。如此,在確立以聽證為原則的復議審理方式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復議案件的復雜性和它對行政相對人權利影響的大小程度進一步明確正式聽證和非正式聽證的各自適用范圍。這樣既可以發揮正式聽證形式對復議申請人的權利保護功能,又可以發揮非正式聽證的便民與效率優勢。當然,如果復議申請人要求或是復議機關提出并在征得申請人同意的情況下,復議也可以使用書面審查的形式。采用此種方式在他國早已有先例,如在澳大利亞就有此規定:裁判所只有在當事人同意時才能不經聽審而直接依據向其提交的材料裁決案件。此外,筆者認為復議審理在程序上的完善還應增加、律師代理制度、完備的證據制度和告知制度。尤其是回避和告知制度,它們是更為人性化考慮的一種體現。

第三,增加行政復議機關成為可能發生的行政訴訟之被告的情況。如前所述,居高不下的行政復議案件維持率其實是源于法律自身規定的欠妥善,相關條款無異于在鼓勵行政復議機關不要輕易對原具體行政行為做出改變。因此,增加行政復議機關成為被告的情況就勢在必行。筆者認為現有條文可以如此更改。經行政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和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這是因為:首先,當原具體行政行為被復議機關改變時,如果行政相對人有異議,那么由于他針對的是改變后的新決定所以理應由復議機關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其次,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不改變表明復議機關對此持許可態度,此時雖然復議機關并未直接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爭議涉及的具體行為,但正是在原行政機關和行政復議機關的共同決定下,行政相對人才不得不承擔該項義務,所以此時他若有異議,復議機關就理應成為共同被告。

第四,協調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審理范圍,并在行政復議領域貫徹司法最終原則。首先,國務院應走下神壇,規定經國務院裁決的行政復議案件行政相對人若有不服仍可訴諸法院。其次,應調整行政訴訟的審理范圍使其與行政復議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說,除了肯定法院可以接納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外,還應賦予其對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的審理權。正如有學者所說:從法治角度說,對部分抽象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判斷權不僅應給行政機關,似乎更應給司法機關。

最后,由于法院審理案件一直奉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因此對于行政復議機關針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理的復議決定,由于行為本身不存在合法性問題,所以法院似乎不宜對其直接涉及。但是如果行政復議結果確實存在失誤,那么法院卻可以以復議機關的失職審理為由而做出發回重審的判決。這么一來,不但避免了司法干預行政的尷尬,又實現了司法對行政的完全監督。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楊琨芃

楊琨芃

執業證號:

14509201010741697

廣西鵬越律師事務所

簡介:

2003年畢業廣西大學,本科,2010年獲得全國律師執業資格,2014年設立廣西鵬越律師事務所,帶領10多名執業律師團隊。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楊琨芃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