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則》的修訂具有現實必要性
(一)修訂《規則》,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公證法律制度。2006年3月1日起,《公證法》正式施行,該法從完善公證制度出發,以公證實踐經驗為依托,以充分保障和發揮公證職能作用為目標,重新構建了公證程序制度的基本框架。根據“上位法優于下位法”原則,為了貫徹落實《公證法》,維護公證法制體系的統一與協調,使公證程序規則在制度、原則上更趨科學、合理,修訂舊有《規則》有著迫切的現實要求。
(二)修訂《規則》,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公證程序制度。鑒于《公證法》對公證程序制度僅有原則性規定,將其原則規定具體化,增強其可操作性有著現實的必要性。因此,需要充分吸收、提煉公證業務實踐積累的成熟經驗和制度措施,并緊密結合公證工作實踐對舊有《規則》進行補充完善。此外,公證制度恢復20多年以來,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公證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舊有《規則》必須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現實需要。
(三)修訂《規則》,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公證質量和公證公信力。公證質量和公信力是公證工作的生命線,是公證職能作用發揮的基礎和保障,公證程序制度則是保障公證質量和公信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因此,不斷吸收公證實踐中的成功經驗,不斷充實和完善公證程序規范,發揮其對公證活動規范、監控功能,對不斷提高公證質量和公信力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從新修訂《規則》的內容看,無論是公證執業區域的劃分、規則的完善,還是爭議處理方式、責任追究,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服務為民”的理念,為人民群眾選擇、運用公證制度,及時獲得公證法律服務,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規則》修訂充分體現了法制、科學、合理的原則
此次修訂是一次全面、系統的修訂,主要遵循了四個原則。
(一)嚴格遵循和體現了《公證法》的規定和要求。《規則》作為公證執業活動的基本程序規范,無論在總體制度設計、具體操作規范,還是在文字表述上,都與《公證法》保持了高度一致,忠實體現《公證法》的立法意圖和制度安排,嚴格貫徹落實了《公證法》制度設計和程序要求。
(二)妥善處理了新舊程序制度的銜接問題。在對《公證法》認可的原公證程序制度予以保留的基礎上,通過調整體例結構、細化程序制度、補正辦證規則,充分體現了《公證法》的相關原則。
(三)注重吸收提煉公證業務實踐中的成熟經驗。此次修訂,以增強其可操作性為目的,總結、提煉和吸收了近年來公證業務實踐在規范完善程序制度方面的成熟經驗,進一步細化、完善了《公證法》有關公證程序制度的原則性規定。
(四)堅持合法性和可行性的統一。《規則》既嚴格遵循體現《公證法》的要求,又兼顧公證制度尚不完善的現實,從公證業務發展現狀和實際需求出發,對目前能夠準確把握的內容盡可能依法予以細化,對難以把握處理的內容或尚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僅做原則性規定或暫不涉及,待條件成熟后再予完善。
三、《規則》在制度設計上體現出八大變化
(一)規范公證執業主體,原“公證人員”稱謂有所改變。依據《公證法》,公證機構和公證員是公證執業活動的主體,享有相應的法定權利,承擔相應的法定義務。原《規則》大量使用了“公證人員”的稱謂,意即公證員與各類輔助人員的統稱。這一稱謂,既不符合《公證法》的規范用語,也難以界定在辦證過程中公證員與輔助工作人員各自的職能、權限及責任。因此,修訂后的《規則》不再使用“公證人員”的稱謂,而是明確公證機構及公證員是公證執業主體,明確規定了公證機構及承辦公證員在辦證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及應遵守的辦證規則,同時要求在辦理公證過程中須公證員親自辦理的事務,不得指派公證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辦理。辦證過程中不具實體程序意義的事務性、手續性、文秘性的事務,可由公證機構及承辦公證員根據需要安排、指導公證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辦理。
(二)依據《公證法》設立了公證執業區域制度。該制度取代了原《規則》的公證管轄制度。根據規定,公證機構的公證執業區域由省級司法行政機關依法核定,公證機構只能在核定的區域內受理公證業務,以避免公證機構跨區域受理公證業務,進而產生不正當競爭問題。
(三)增加了法定公證事項的受理要求。法定公證事項即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未經公證的不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規則》規定,公證機構對于符合受理條件的法定公證事項負有必須受理的法定義務。
(四)明確劃分了在公證活動中當事人與公證機構之間對公證事項真實性各自應承擔的責任,依法充實、細化了審查、核實的內容。《規則》規定,在公證活動中,當事人就需要證明的公證事項提供真實、合法、充分的證明材料,并就公證機構提出的疑問進行必要的說明或補充;對涉及專業問題需要鑒定、檢驗檢測、翻譯的,委托公證機構向相關專業機構提出鑒定、檢驗檢測、翻譯申請;對于申請公證的文書內容不完備、表達不準確的,應當在公證機構指導下補正、修改。如果當事人拒絕履行相應義務或者虛構、隱瞞事實,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或者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充分又無法補充的,將不予辦理公證。公證機構依法審查相關事項,對于需要核實或者有疑義的,應當進行核實、收集證據或者委托異地公證機構代為核實。
(五)設立不予辦理公證制度。不予辦理公證,是根據《公證法》的相關規定設立的公證程序的終結制度之一,是對拒絕公證制度的完善和豐富。《規則》列舉了不予辦理公證的九種情形。同時,《規則》還對不予辦理公證的決定程序、處理方式作了具體的規定。此外,《規則》還對終止公證制度適用的情形及程序作了補充和細化,從而使公證程序的終結制度更趨完善。
(六)對公證程序特別規定內容的調整。該部分內容是對公證特別程序制度的改造。鑒于公證事項種類繁多,辦證適用的法律及規則也不盡相同,而《公證法》只規定了辦理公證的一般程序。因此,《規則》是對公證法的進一步細化、充實。根據公證業務實際需要以及對已有部分辦證規則的提煉,目前《規則》設定了辦理現場監督類公證、遺囑公證和保全證據公證的特別程序要求。此外,還規定了公證機構可以辦理的由公證業務派生出的部分法律事務的程序性規定,包括出具執行證書、調解公證事項履行爭議。
(七)重新設定了公證爭議處理制度。《規則》規定的公證爭議處理制度是對原《規則》申訴與復議制度的替代。該制度設定了公證機構復查、行業協會處理投訴、人民法院民事訴訟三種爭議解決途徑。首先,在公證機構復查部分,規定了當事人、公證事項利害關系人申請復查和公證機構發現問題主動復查兩種復查程序。特別是在當事人提出復查程序中,依據法律延長了當事人和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提出復查的期限,《規則》規定,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認為公證書有錯誤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項公證之日起一年內向出具該公證書的公證機構提出復查,但能證明自己不知道的除外。提出復查的期限自公證書出具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二十年。其次,由于撤銷公證書或者不予撤銷公證書往往涉及相關權利人的重大民事權益,因此《規則》規定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機構經復查作出的撤銷或者不予撤銷公證書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地方公證協會投訴,并授權中國公證協會制定投訴的處理辦法。此外,該部分還規定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與公證機構因過錯賠償發生爭議的,可以申請地方公證協會調解。與原《規則》相比,司法行政機關不再介入公證爭議的處理,改由公證協會處理爭議投訴和調解賠償糾紛。再次,《規則》要求公證機構履行告知義務,引導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涉及他們之間實體權利義務的內容有爭議的,應當尋求司法救濟途徑解決,改變以前通過向公證機構和司法行政機關申訴尋求救濟的做法。
(八)規定了公證機構和公證員違法違規的查處制度。《規則》在第七十二條明確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在辦理公證過程中,有違反《公證法》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以及本規則規定行為的,由司法行政機關依法給予相應的處罰;有違反公證行業規范行為的,由公證協會給予相應的行業處分”。今后,監督、查處公證機構和公證員違法違規行為不僅是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責,而且也成為行業自律的重要手段。同時,公證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發現公證機構和公證員在辦理過程中有違法違規行為的,也有權向司法行政機關或公證協會投訴。
總體來看,新的《規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公證程序制度,對于規范公證機構及公證員的執業活動,引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恰當地運用公證手段,保護合法權益,保障民商事交易安全,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希望可以幫您解決相關的問題。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辯護詞范文
2020-12-27沒有工傷鑒定怎么辦理,超過一年是否還可以辦
2020-11-27當股東權利受侵害時應當如何處理
2020-12-25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傷害的公司有責任嗎
2020-12-11監獄每年幾月份報減刑
2021-03-21被看守所拘留能探視嗎
2020-11-11傷殘鑒定程序怎么辦理?
2020-12-17服刑期間民事賠償怎么辦
2020-12-26安置房還沒辦房產可以贈與嗎
2021-02-23房產贈與給侄兒要被上稅嗎
2021-02-15什么是單位集資房
2021-02-17達到人身意外傷害標準的應該滿足哪些要件
2021-01-22國際貨物保險之海上貨運保險合同的程序
2020-11-29人身保險種類可以分為哪些
2021-02-25保險業務員已死 保險公司卻要他退保
2020-11-19因年齡誤告被解除保險合同保險公司有權解除合同嗎
2020-12-02交通事故訴訟是起訴司機還是保險公司呢
2020-11-20家財保險購買注意事項
2021-01-30土地管理是否近三十不會做出變動有何原因以及案例
2020-12-082020年拆遷補償標準出爐,一平方補償多少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