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兩罪的區分通常是看行為人有無平賬的行為。如果使用虛假票據平賬,賬面與實際資金情況一致的,這樣對于單位來說,其帳上的資金已被用于合理的支出,賬上已沒有這筆款,這樣行為人支取公款的行為被完全掩蓋,其可以達到侵吞公款的目的,這種情況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平賬。雖然從單位賬面上看似乎是平的,但實際上賬面與庫存資金情況根本不符,很容易發現賬上的虧空,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是不能夠達到侵吞公款的目的的,也就是說行為人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平賬。
當然,是否平賬只是判斷構成貪污罪還是挪用公款罪的一般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例如,行為人挪用公款后為應付查賬而暫時平賬,不能因其暫時平賬改變挪用公款的定性,又如行為人直接侵吞公款并揮霍殆盡,即使未平賬也應認定其構成貪污罪。因此,對行為人行為的定性的關鍵還在于看其主觀上對于公共財物是具有非法占有還是非法使用的故意。那么如何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故意,除了行為人自己的供述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客觀外現的行為表現來分析,其中包括行為人動用公款的手段。對賬目的處理、公款的用途和歸還情況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想還”與“不能還”反映了行為人不同的主觀故意和主觀惡性,“不想還”是指行為人有能力歸還而不歸還,反映出其主觀上非法占有的故意,有較大的主觀惡性;“不能還“是指行為人想歸還但客觀上沒有能力歸還,行為人主觀上只有挪用公款的故意,其主觀惡性相對較小,不能因為公款未還而不問緣由就推定行為人主觀上要非法占有公款,這種客觀歸罪對于行為人有失公允,已被新刑法廢止。
另外,不能僅因為被告人潛逃而簡單的推定其對全部公款都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大多數情況下,行為人潛逃是因為其實施了挪用公款的犯罪行為且畏懼承擔刑事法律責任而潛逃,是一種畏罪行為,其主觀上是出于畏懼的心理。行為人挪用公款已屬犯罪既遂,其畏懼案發而潛逃不影響其犯罪行為的性質,也就是說對未攜帶的公款,其主觀上不一定轉化為不打算歸還該公款,以及如果查明行為人有能力歸還挪用的公款而拒不歸還,如采取隱匿、轉移挪用的公款的手段拒不歸還,則說明行為人的主觀犯意已由非法使用公款轉化為非法占有公款,應當以貪污罪定罪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民工工傷賠償的范圍有哪些
2021-02-17事實婚姻有什么法律特征包括哪些
2020-12-06老公現在坐牢了我和他已經分居兩年想起訴離婚法院會準嗎
2021-01-21交通肇事可能受到哪些如何處罰
2021-01-18遺囑不公證有效嗎
2021-01-032005年度工傷賠償標準(浙江省)
2021-03-15商場顧客摔傷誰負責
2020-11-18顧客在超市摔倒的責任誰負
2020-12-28消費者在超市摔倒超市有責任嗎
2021-03-26符合條件的職工是否可以申請變更無固定期的合同
2020-12-12勞動爭議包括拖欠工資嗎
2020-11-14壽險理賠的材料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25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有哪些
2021-01-17原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如何處理
2021-02-21土地承包對經營權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02拆遷獎勵需要在拆遷補償協議里面約定嗎
2021-01-12拆遷房屋沒得到安置怎么辦
2020-12-02農村拆遷,宅基地單獨補償嗎
2021-01-11棚改拆遷的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10“以租代征”違法,但已經租出去的地怎么辦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