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療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
診療活動的主體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這里的醫療機構是指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及個人診所。醫務人員分為專業醫務人員和社會醫務人員。根據《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專業醫務人員是指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人員。根據原衛生部《關于加強醫療機構聘用社會醫務人員執業管理的通知》的規定,社會醫務人員系指取得技術職稱的待聘人員或個體行醫者;1999年5月1日《執業醫師法》實施后,社會醫務人員則指取得執業資格的待聘人員或個體行醫者。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4條和第57條的規定,醫療損害賠償責任是由醫療機構承擔的。這是因為,醫務人員是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行為是執行醫療機構工作的職務行為,由于職務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理應由醫療機構承擔。因此只要滿足以下條件,醫療機構就須承擔其醫務人員的替代賠償責任,醫療機構不得以自己沒有選人不當或者已經盡到監督職責而推卸損害賠償責任。
二、非法行醫造成人身損害的賠償人
非法行醫造成人身傷害是指行為人未獲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從事醫療技術服務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它在外觀上和醫療事故有相似之處,都是由于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常規,造成了患者人身損害的后果。現實中,很多因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傷害的情形被誤當做醫療事故處理,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非法行醫并不屬于醫療事故。
非法行醫并不屬于醫療事故,主要表現于行為主體上的不同。根據《執業醫師法》第39條和《刑法》第337條的規定,非法行醫的行為主體是指未經批準擅自開辦醫療機構行醫或者非醫師行醫的人;而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的規定,醫療事故中醫療行為的主體是經過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開展醫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兩者明顯在行醫資格上存在差別。
鑒于非法行醫與醫療事故存在以上區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61條規定,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損害,不屬于醫療事故,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賠償,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與醫療事故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希望可以幫您解決相關的問題。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合同的風險有哪些,怎么審查企業合同?
2021-02-03隨意傾倒危險廢物構成環境污染罪怎么處罰
2020-12-09如果不贍養老人多久轉刑事責任
2020-11-08收購公司協議主體是個人嗎
2021-03-06如何獲得商標的商標權
2021-01-232020新婚姻法有什么改變
2021-03-19“上班族”千萬要保存好的東西有哪些
2021-02-04房產抵押后法院還可以凍結嗎
2021-02-28辭退員工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
2021-03-17解除競業限制協議方式有哪些
2020-11-16入職是否要開無違法犯罪證明
2021-01-05發生工傷事故后 應該如何申報工傷事故
2021-02-08勞務工試用期不給工資是否違法
2021-01-30勞動糾紛宣判后多久執行
2020-12-29用人單位可以隨意延長工作時間嗎?
2021-02-21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1-03車禍受害人對保險公司賠償不服該如何處理
2020-12-19怎樣適用保險合同中的不利解釋原則
2020-12-23保險理賠中保單維護需要注意的細節有什么
2021-01-11保險合同的方式是什么解除的?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