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為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所界定“證據”的定義為:“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該條還規定:“證據有以下七種:(1)物證、書證;(2)證人證言;(3)被害人陳述;(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5)
鑒定結論;(6)勘驗、檢查筆錄;(7)視聽資料。”因此,在刑事訴訟中,能夠作為質證對象的應當包括以上七種類型的證據。 應當指出的是,上述證據主要涉及的是質證的靜態對象,而在庭審過程中還往往涉及質證的動態對象。這主要是因為質證對象本身與證據載體的形式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例如,證人證言屬于質證對象,但證人證言實際上又可分為書面的證人證言和口頭的證人證言。 另外,鑒定結論同樣可以分為書面形式與口頭形式。因此,對書面上的證人證言和鑒定結論只有經過口頭宣讀后,由訴訟參與人就這種證據的內容進行質疑,但不可能得到直接、正面的回答。可見,就這些類型的證據屬性而言,并不能產生應有的質證實效。因此,對這類證據的質證必須全面貫徹和落實直接言詞原則,否則,質證將只能流于形式。 依據指引: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996年3月17日) 第四十七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 的證言并且經過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畫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9月2日) 第五十八條 證據必須經過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否則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對于出庭作證的證人,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等雙方詢問、質證,其證言經過審查確實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未出庭證人的證言宣讀后經當庭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時,應當依法處理。 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在
開庭審理時,對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作出的鑒定結論,經質證后,認為有疑問,不能作為定案根據的,可以另行聘請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醫院進行
補充鑒定或者
重新鑒定。 ③《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千問題的規定》(1998年1月19日) 18.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第二款規定:“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時,對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作出的鑒定結論,經質證后,認為有疑問,不能作為定案根據的。可以另行聘請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醫院進行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不能另行聘請其他
鑒定機構進行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再審案件開庭審理程序的具體規定》(2001年12月26日) 第二十一條 在審判長主持下,控辯雙方對提出的新證據或者有異議的原審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進行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