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債權債務關系是很普遍的,例如向別人借錢或者借物,就可以形成民法意義上的債權債務關系。我國法律保護債權人權利,但若債權人的權利過大,不加以限制也會對債務人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法律也賦予債務人一定的抗辯權。那么債務人的抗辯權是什么意思呢?小編整理了相關知識為大家做出解答。
一、債務人的抗辯權是什么意思
依照我國《擔保法》的規定,抗辯權是指債權人行使債權時,債務人根據法定事由對抗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抗辯權以法律規定的抗辯事由為依據,以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存在和有效為前提,這一權利的行使可以造成對方請求權的消滅或者使其效力延期發生。
由于債務人債權讓與并未改變債權的同一性,債權之上所附的瑕疵也隨同一并轉移。故債務人對于債權之讓與,雖不得拒絕。但不得因讓與而受不利益,從而不因讓與而失去其抗辯權。債務人仍保有“在讓與時對原債權人設定的一切抗辯”。各國民法典大多規定債務人于受通知時所得對抗讓與人之事由,皆得以對抗受讓人。如《德國民法典》第404條、《日本民法典》第406條第2款,臺灣地區《民法典》第299條第1款等規定。我國《合同法》也在第85條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細分債務人之抗辯權,可有以下幾種類型:
1、讓與時設定的債務人抗辯權。
債務人在債權讓與的當時所能對抗原債權人的抗辯,均可以據此對抗新債權人。在讓與時即已設定的抗辯包括在此時即已可以對抗原債權人的一切抗辯。如當事人雙方雖訂有合同,但債權并未實際產生;債務人已經履行債務,債務業已消滅;債權人在訂立合同中有過錯,因而債務人不能依照原合同履行給付義務;原合同違反法律無效,因而不能繼續履行;以及同時履行抗辯權等等。債務人這些抗辯事實,通常并不要求在債權讓與時已經發生,只要債權讓與時在債權關系的內容中該抗辯的法律原因已經發生,或者說只要抗辯事由發生的基礎在通知時存在,即為已足。即使在讓與通知到達后發生的情況也構成對新債權人的抗辯。如消滅時效的抗辯,即使時效期間屆滿發生在債權讓與后,債務人仍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時效屆滿的抗辯。享有的對讓與人的抗辯權,在債務人接到讓與通知時,就可以對受讓人主張。但在《德國民法典》中,對此抗辯權利有一個限制的例外。其第405條規定,“債務人已制作債務證書的,在出示該證書始得讓與債權時,債務人不得對新債權人主張債的關系的締結或者債的關系的承認是虛假的,或者主張與原債權人有不得讓與的債權的約定,但新債權人明知或者可知債權讓與事實的除外。”
2、債務人由讓與合同產生的抗辯權。
由于我國立法上不承認債權讓與的無因性和獨立性,故作為債權讓與基礎行為的債權讓與合同是否合法有效直接影響債權讓與行為的法律效力。如債務人認為債權讓與的基礎行為讓與合同無效,可以隨時援用予以抗辯。
3、債權讓與通知到達前債務人的抗辯權。
讓與人與受讓人簽訂債權讓與合同后,于讓與通知到達債務人前,債務人享有一定的抗辯權。
首先,債權人讓與債權后本應不再享有讓與債權,但債務人在不知讓與期間,仍可以有效地向原債權人為給付,并與其“實施關于債權的法律行為”,例如約定清償期限、免除或代物清償,也可以單方主張抵消。如《法國民法典》第1691條規定,“債務人在讓與人或受讓人向其通知轉讓之前,已向讓與人清償債務,其所負義務即告有效解除。”
其二,如《德國民法典》第407條第2款規定的,在債務人知悉讓與之前,債務人如被原債權人起訴,而在債務人于起訴時已經知悉讓與的情形,其可以通過這種讓與進行辯護,使訴訟歸于消滅。則判決亦對新債權人發生效力。
其三、對在債務人知悉讓與前所為的給付,債務人享有選擇權。其可以選擇對新債權人主張已經向原債權人已經給付的抗辯,也可以因為這種給付非為所負擔的給付,可向原債權人主張請求返還自己向原債權人所為的給付。
二、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有哪些
1、轉讓合同權利,不需要經債務人同意。債務人接到權利轉讓通知后,轉讓行為就生效,權利的受讓人成為新的債權人,享有和原債權人同樣的權利,債務人向新的債權人履行合同義務。為了保障債權人轉讓權利的行為不損害債務人的利益,德國、意大利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法律都規定了債權人的變化不影響債務人所享有的權利,以保證債務人不會因為權利的轉讓致使使應當行使的權利無法行使。
2、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債務人接到權利轉讓通知后,可以行使抗辯權來保護自己的權利。抗辯權是指債權人行使債權時,債務人根據法定事由對抗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由于債務人的抗辯權是其固有的一項權利,并不隨權利的轉讓而消滅,所以,在權利轉讓的情況下,債務人可以向做為受讓人的新債權人行使該權利。受讓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債務人權利的行使。
3、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包括:先訴抗辯權、合同撤銷的抗辯權、債權已履行完畢的抗辯權、債權無效的抗辯權、訴訟時效已過的抗辯權等。債務人可以行使這些抗辯權對抗債權人的請求權。權利讓與后,債務人還可能因某項事實產生新的抗辯權,比如,附解除條件的合同權利轉讓后,合同規定的解除條件成就時,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提出終止合同的抗辯。
總而言之,債務人的抗辯權就是對于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對抗的一種權利以至于。債務人的抗辯權的意義就是為了防止債權人濫用權利危害債務人的利益。了解了債務人的抗辯權是什么意思后,我們還是要明確債務人的抗辯權的使用范圍。只有抗辯權作出一定的限制,才能確保法律的公平。
什么情況下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行使怎么確定
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精神傷殘等級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1-01-13婚外情會坐牢嗎
2021-03-25立約定金轉為預付款可以嗎
2021-02-19著作權侵權行為與違法行為
2021-02-11判決書是否屬于個人隱私
2020-12-11仲裁協議應當具備什么內容
2021-01-24交通事故誤工費怎么算
2021-01-08勞動合同是否應當約定底薪
2020-11-23離婚后撫養費標準另一方無固定工作
2021-01-06還建房和集資房是什么情況
2021-02-20勞動合同快到期前可以變更期限嗎
2020-11-13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員工被裁員的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16公司裁員沒有提前一個月通知怎么賠償
2021-02-22人壽保險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是什么
2021-02-20抵押房的保險和購買人壽保險
2021-03-11人壽保險的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14朱某借車給同事吳某,借車發生事故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3-05被保險人違反保險事項 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0超速行駛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為什么不全賠
2020-12-14學生在校跳樓身亡保險有賠嗎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