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意見]:在審理中,對該案的定性存在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陳某面對高齡的李某,應當預見自己對李某的一甩手之行為,可能導致李某摔倒而產生損害李某身體的后果,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加上介入其他因素,致使李某誘發冠心病驟發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其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李某冠心病驟發死亡屬于刑法上的意外事件,陳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是:陳某作為一個普通人,沒有義務也不可能預見李某生前患有陳舊性室壁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疾病,也不能預見由于自己一甩手的輕微外力會誘發李某冠心病驟發死亡的后果,主觀上沒有過失;陳某甩倒李某的行為與李某冠心病驟發死亡的結果有一定的聯系,但陳某甩手行為對李某死亡結果的發生不是起直接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其行為與李某死亡的后果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意外致死事件,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他人死亡結果,但這種死亡結果的造成并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其本質上是缺乏預見而又不能預見。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罪具有極大相似性,但在刑事責任的承擔上卻是有罪無罪之分。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主觀內容上。意外事件的行為人主觀內容是既不明知,也不具有應知的義務。而疏忽大意的主觀內容,則是“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他人死亡的結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換言之,疏忽大意過失的認識要求就是“有能力、有義務預見而未預見”,意外事件的認識方面是“無能力也無義務預見”。由此可見,區別兩者的關鍵在以下兩點:一是有無能力預見,指行為主體是否具有認識發生危害結果的能力;二是有無預見的義務,指行為人有義務認識并避免危害社會的結果。
對于行為人是否具有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的預見能力的判斷,目前,我國刑法理論界大多數學者均認為,確定行為人認識能力的標準,只能是綜合行為人的主觀能力和行為時的具體條件分析判斷,即以行為人行為時的實際認識能力為標準,也就是說不應再以行為人平時的認識能力來進行評判。具體的說,就是不僅要分析行為人本身的生理狀況、身體狀況、實踐經驗、業務技術水平、智力水平、專業知識、生活習慣等;而且要分析行為時的客觀條件,如行為的時間、地點、環境、行為手段、行為對象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老年人沒有生活來源怎么辦
2021-02-14丈夫偷拍妻子出軌傳播視頻及照片違不違法
2020-12-04合伙合同應該載明哪些內容
2021-01-31喪葬費、死亡撫恤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1-02-14如何界定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
2021-01-12婚前債務自動轉為婚后債務嗎
2021-03-142020年撫養費標準多少
2020-12-18交通肇事罪一般判幾年
2021-01-07集資房和棚戶改造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21正在抵押的房子能買嗎
2020-12-13消費者用POS機刷卡時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6公司同城搬遷離職是否有賠償
2021-02-21公司依勞動合同調整工作崗位員工不同意怎么辦
2021-01-09單位現在突擊裁員要給勞動者補償嗎
2021-02-14責任無法認定如何理賠
2021-01-10保險公司對交通事故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01保險條款的法律規定怎么樣
2020-11-14保單是否可以轉讓,轉讓保單需要經過保險人的同意嗎
2021-01-14我國現有的幾種住房保險形式
2020-11-20船公司辦理船員保險應注意的問題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