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陜西董-偉故意殺人案首起被報道“槍下留人”開始,湖北郭*英、李*儒故意殺人案,河北陳*清、楊*亮、何*強搶劫案等多起案件都先后上演了各種版本的“槍下留人”事件。隨著媒體的曝光,又有云南昆明杜*武案、湖北京山佘祥林案、河北唐山李*明案等一些冤假錯案出現在人們眼前。死刑復核程序因此被推向風口浪尖,成為專家學者、民情輿論的關注焦點。
死刑復核程序是我國刑事訴訟中針對死刑案件專門設置的一個特別程序,即凡判處死刑的案件,在經過普通的一審或者二審程序后,尚不能發生法律效力,還必須經過一個特別的復查核準程序。其目的是為了在程序上多一道把關,防止錯殺,堅持慎殺。同時,這也是為了正確理解法律,平衡各地對死刑案件的把握,統一執法尺度。
但長久以來,刑事法律上關于死刑復核程序的規定十分原則粗泛,雖然《刑法》、《刑事訴訟法》均規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但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又將大部分的死刑核準權下放到各省高院,省級高院往往兩套制度一套人馬,導致死刑復核制度呈現虛置化,運作并不盡如人意。并且,由于長期以來死刑核準權的下放,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復核程序上并沒有太多的實踐指導經驗。
我國于1997年和1998年簽署了人權兩公約,即《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權”公約批準后,對我國刑事訴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憲法修正案》中規定的尊重保障人權亦直接影響現有刑事訴訟制度。此外,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整個刑事訴訟運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正醞釀修改。而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準權、完善死刑復核程序正是順應了這一改革趨勢。
2005年10月26日,在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落實有關法律的規定和中央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部署,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核準權,并制定死刑復核程序的司法解釋”。
2006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改了其中死刑案件核準權的授權條款,將《人民法院組織法》的第13條修改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為死刑案件核準權的統一行使提供了立法支持。這個決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死刑復核權下放20多年后的正式回歸,是司法改革邁出的很大一步,標志著《憲法》關于“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正在逐步落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律師考證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23禁止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具體行為有哪些
2021-01-29抵押物不夠還款怎么處理
2021-03-17支票及支票怎么填寫
2021-02-14一般累犯會加重幾個月
2021-03-17淺談美容手術醫療糾紛及其防范
2020-12-11中介假冒房東違法嗎
2021-02-22房屋交易中介騙招有幾多?
2021-01-29勞動合同變更的方式
2021-03-21對工傷認定不服可申請仲裁嗎
2021-02-11飛機延誤賠償處理
2020-11-29重復保險如何賠付
2021-02-08購車投保遇免責條款保險公司未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1-20事故后保險公司已理賠結案保險公司應否對后續損失擔責
2021-02-17保險經紀人的作用是什么
2021-01-02交警出的事故認定書保險公司駁回了怎么辦
2021-02-11保險理賠需要出示哪些材料
2021-01-26為什么要為車輛買保險?
2021-02-25承包林地有林權證嗎
2021-01-18工業土地轉讓流程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