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轉讓一定要告知債務人嗎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通則》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債權的轉讓必須通知債務人。各國民法對債權的轉讓是否須經債務人同意或通知債務人存在不同的主張。
一種是自由主義。德國民法典主張債權原則上可以自由轉讓,不以取得債務人同意或通知為必要要件。美國法實際也是承認合同權利的轉讓無須經過債務人的同意。
另一種是通知主義。法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主張債權轉讓以通知債務人或經債務人承諾為必要。
第三種是債務人同意主義。《民法通則》第91條規定,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和義務全部和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這種規定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過于嚴格,不利于商品交換的發展。而《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兩種立法有所沖突。實踐中如采用債務人同意主義不利于交易便利,如采用自由主義又不利于交易安全。
因此,合同法確定的通知主義既承認了債權轉讓是債權人的處分行為,為債權人的自由處分提供了便利和保護,又保護了債務人不因債權人將債權轉讓于他人而蒙受不測之損害。“因債務人向誰清償債務于他并無多大關系。如果因轉讓而使債務人履行費用增加,則原債權人應當承擔。”
債務轉讓未盡告知義務構成欺詐嗎
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債務人在將自己的債務轉讓給第三人時,應當如實向債權人告知第三人的財產狀況,根據被告知的情況,債權人有權同意或者拒絕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務轉讓轉讓行為。如果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虛假的第三方受讓人信息,或故意隱瞞受讓人真實情況,而導致債權人作出錯誤決定的,可構成欺詐。
《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第六十八條指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以上就是小編搜集整理到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虛假的第三方受讓人信息,或故意隱瞞受讓人真實情況,而導致債權人作出錯誤決定的,可構成欺詐。如果您對此依舊感到困惑,或者您還有什么相關法律問題需要解答,歡迎您到律霸網進一步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介簽署的二手房買賣合同范本
2021-01-12船舶承租人自營船舶是否要取得船舶管理資質
2021-01-26童工多少歲起算作童工
2020-12-08支票保證與支票付款保證的不同之處
2021-01-17彩禮算是婚前財產還是婚后財產
2021-02-21什么叫男女平等?
2021-03-03有錢買房卻不給撫養費怎么辦
2021-02-10商業銀行解散的事由是什么
2021-02-21東莞辦理婚前財產協議/夫妻財產協議材料
2021-03-20存單質押孳息處理方式有哪些
2021-02-18賣主去世房產怎么過戶
2020-12-04學歷造假公司可解除勞動合同嗎
2020-11-24人身保險合同多久未支付保險費合同失效
2021-03-01保險投保人指的是什么
2020-11-16什么情況下汽車淹水可以理賠
2020-11-24保險利益原則的目的和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1-02-11平準保險費 LevelPremium
2021-03-12個人土地承包合同書
2021-01-10土地轉讓流程,在農村是怎樣的
2021-01-02戶口已遷入婆家的外嫁女離異后,能享受婆家的拆遷補償嗎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