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轉讓一定要告知債務人嗎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通則》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債權的轉讓必須通知債務人。各國民法對債權的轉讓是否須經債務人同意或通知債務人存在不同的主張。
一種是自由主義。德國民法典主張債權原則上可以自由轉讓,不以取得債務人同意或通知為必要要件。美國法實際也是承認合同權利的轉讓無須經過債務人的同意。
另一種是通知主義。法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主張債權轉讓以通知債務人或經債務人承諾為必要。
第三種是債務人同意主義。《民法通則》第91條規定,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和義務全部和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這種規定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過于嚴格,不利于商品交換的發展。而《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兩種立法有所沖突。實踐中如采用債務人同意主義不利于交易便利,如采用自由主義又不利于交易安全。
因此,合同法確定的通知主義既承認了債權轉讓是債權人的處分行為,為債權人的自由處分提供了便利和保護,又保護了債務人不因債權人將債權轉讓于他人而蒙受不測之損害。“因債務人向誰清償債務于他并無多大關系。如果因轉讓而使債務人履行費用增加,則原債權人應當承擔。”
債務轉讓未盡告知義務構成欺詐嗎
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債務人在將自己的債務轉讓給第三人時,應當如實向債權人告知第三人的財產狀況,根據被告知的情況,債權人有權同意或者拒絕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務轉讓轉讓行為。如果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虛假的第三方受讓人信息,或故意隱瞞受讓人真實情況,而導致債權人作出錯誤決定的,可構成欺詐。
《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第六十八條指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以上就是小編搜集整理到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虛假的第三方受讓人信息,或故意隱瞞受讓人真實情況,而導致債權人作出錯誤決定的,可構成欺詐。如果您對此依舊感到困惑,或者您還有什么相關法律問題需要解答,歡迎您到律霸網進一步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損害賠償請求是否需要實際產生損害
2020-11-14刑事賠償復議申請書的內容包含有哪些
2021-01-16哺乳期女職工可以停保嗎
2021-03-10債務人失蹤后怎么辦
2021-02-28涉及商業秘密能否公開審理
2021-01-02碰撞痕跡鑒定結果不服怎么辦
2021-01-19如何確定交通事故受訴法院
2021-02-04有限合伙人的財產份額可以繼承嗎
2021-02-28什么時間可提出撤銷脅迫婚姻
2021-03-14一個人可以開房產中介嗎
2021-03-19試用期沒有7天不給工資是否合法
2020-12-18自己承包工程需要什么條件
2021-02-11購買人壽保險的原因
2021-01-06合同中怎樣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
2020-12-03保險賠償糾紛多,如何有效的解決保險賠償糾紛
2021-02-10機動車理賠要注意什么
2021-01-03保險公司申請設立分支機構應具哪些條件
2021-01-13關于取消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名稱變更審批規定的通知內容是什么
2021-01-12被保險人在索賠中的權利和義務
2020-11-12不服征地拆遷補償方案,可申請行政復議嗎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