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據和欠據時效的起算日如何確定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通則》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訴訟時效是指債權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行使、主張權利就喪失了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其合法債權的權利的法律制度。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侵權之訴,如身體受到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訴訟時效為一年,這是短期訴訟時效。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之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其合法債權的訴訟時效為兩年,這屬于一般訴訟時效。合同之債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對于侵害身體要求賠償的人身損害賠償訴訟,訴訟時效的起算之日是很好認定的。因為身體受到傷害的債權人要求賠償,其權利受到侵害的日期,很明顯就是其受到傷害之日。如果傷害是持續性的,就應是傷害停止、穩定之日起計算,這在審判實踐中是很好理解和操作的。但對于合同之訴的訴訟時效起算日期是學術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
根據大部分的學理解釋,一般訴訟時效的起算之日,是債權人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而這個“侵害”二字,實際上是一個來源于法學上“侵權”理論的概念。對侵權之訴如何理解,不存在任何爭議。但在合同之訴中,如何認定知道或應當知道債權受到侵害之日就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最典型、最具爭議的是:“借據”和“欠據”。對于注明了還款日期的“借據”和“欠據”,法學理論界和司法界已基本達成共識。時效的起計日期,應是條據上注明的還款日期,因為債務人到雙方約定的還款日期,而沒有或拒不償還債務,債權人對其債權當然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了侵害,應不存在爭議。
而長期爭論不休的是,沒有注明還款日期的“借據”和“欠據”,應如何計算時效的起計日。對于借據而言,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借據,具明了借款日期,則雖在理論界和司法界存有爭議,但大多數的意見認為,應適用最長訴訟時效二十年,即債權人在出借之日起二十年內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而受到法律的保護。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二十年是最長的訴訟時效。在借據出具后的二十年中的任何時候,債權人只有在向債務人索要借款,債務人拒不償還的情況下,才會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故如果債權人在出借后的二十年內,隨時向債務人索要不果之后,在二年之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均未過時效;也就是說,二十年之內,隨時可向法院主張權利,而不過時效,只要在訴前的兩年以前沒有向債務人主張過債權,否則,債權人就在訴致法院前已超過兩年就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而沒有在兩年的一般訴訟時效內向法院請求保護。但也有學者認為,既然注明了還款日期的借據,時效起計日是還款日期,那么未注明還款日期的,說明債權人(出借人)隨時可向債務人(借款人)索要。
即今天出借了,明天就可找債務人索要。因而出借之日,就是債權債務形成之日。債權債務形成之后,從出借之日起,出借人便可隨時找借款人索要。相對于注明了還款日期的借據而言,反而卻只能等到約定的還款日期到來之時,才形成了債權債務,之后才能向債務人主張權利。那么就合同之債之言,“債權債務形成之日為訴訟時效起計之日”比“債權受到侵害之日起為訴訟時效起計日”更為確切。而且,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注明還款日期的借據的訴訟時效起計日,非但不是在二十年內隨時可以起計,反而是應從出具借據之日起計算。
出借人如果在出借之后兩年內不向法院主張權利,即喪失了勝訴權。這種看法是不無道理的,因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偏重于對侵權之訴時效起算日的規定和操作。實際上對于合同之訴而言,不宜以“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之日”這樣的方式來表述時效起計日。法律規定時效的目的和立法原意在于:如果國家法律無限期保護債權人早就享有的、但一直不行使的權利,現實生活中,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就會與社會的經濟秩序處于不穩定和不協調狀態,不利于經濟生活現狀,保護民事流轉的安全和適應經濟高效發展和循環的需要;只有規定訴訟時效,才能達到維護與現代生活節奏相適應的經濟秩序和經濟活動的順利、有序進行的目的。
事實上,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從各國法律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上看,訴訟時效也是一個從時效長向時效短演變的過程。訴訟權利的喪失,也并不是意味著實體權利的消滅,而只是喪失了受國家法制的強制力(即法律)保護的訴訟權利,而非自然權利。在民法理論上,除了訴訟時效以外,還有取得時效制度,即占有時效,它是指財產所有權人以外的人善意占有或經所有權人同意以公開的、連續的方式占有所有權人財產,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時效,就視同為占有人依法取得了財產所有權人的所有權。
借據和欠據有哪些區別
最后,我們來分析一下“欠據”與“借據”的不同之處。首先,理所當然的地,“欠”與“借”均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借款是當事人雙方在借款之前沒有經濟往來的情況下,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出借人同意出借,雙方達成了要約和承諾,才形成了借款的合同關系,出借人當然在出借之日并不知道借款人不會償還而侵害自己的權利。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出借人,即債權人在出借之日當然不會、也不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只有在注明了還款日期,而債務人逾期不歸還的情況下,債權人才會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從這個角度上分析,筆者是偏向于認同沒有注明還款日期的借據在二十年的最長時效內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
而注明了還款日期的,應從還款日期到來之日起計算為兩年。那么對于“欠據”而言,情況應與之不同。因為“欠”是基于債務人出具欠據之前雙方有經濟上的往來,債權人向債務人索要,或者經過清算以后,債務人需給付債權人款項,但在債務人當時沒有給付能力或不愿意及時給付的情況下,雙方才達成合意或妥協,由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欠據,這種“欠”的債權債務關系,實際上是對雙方過往經濟往來的結算。在出具欠據之日,就是債權人向債務人主張權利之日;如果該欠據沒有注明還欠日期,出具欠據之日就是雙方債權債務形成之時,也是債權人知道自己權利受侵害之日。因為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出具欠據之日是債權人向債務人索要欠款、主張權利之時,債務人暫時無償付能力,才沒有及時清結而出具了欠據的,那么出具欠據之日,就是債權人權利受到侵害之日,其應該在出具欠據之日起兩年內向法院主張權利,否則就喪失了勝訴權。
反之,如果欠據上注明了還款日期,因為債權債務關系,在出具欠據之日起已形成,即使沒有到還欠日期,筆者認為,債權人既可在出具欠據之日起、還欠日期到來之前向法院主張權利,也可在還欠日期到來之日起,兩年內向法院主張權利,而不超過訴訟時效,而受到法律保護。從這個意義上講,有還借日期的“借據”與有還欠日期的“欠據”在訴訟時效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綜合上述,小編整理有關借據和欠據時效的起算的相關內容。由此可見,因債權債務關系,債權人既可在出具欠據之日起、還欠日期到來之前向法院主張權利,也可在還欠日期到來之日起,兩年內向法院主張權利,而不超過訴訟時效,而受到法律保護。更多問題,律霸網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區別走私普通貨物罪與逃稅罪
2020-12-25收到執行裁定書怎么辦
2021-02-202020年浙江省交通事故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09繼承的房子再贈與別人會交稅嗎
2021-03-24小孩在超市受傷,超市一定要負責任嗎
2020-12-02終止勞動合同補償金具體是多少呢
2021-01-19用人單位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31農民工在用人單位工作期間應享有什么權利?
2020-12-24五一勞動節三倍工資有幾天
2021-01-04勞動調解應該去哪
2021-03-10最高人民法院有權對勞動仲裁期限中止中斷解釋嗎?
2021-01-03產品質量保險的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1-16因特別約定條款引起的保險糾紛案例分析
2021-02-20保險條款應當合理解釋
2021-03-22本案受讓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0-12-13保險監管的處理方式有哪些
2020-11-21被保險人 TheInsured
2020-11-27分清一般代理和全權代理
2020-11-13影響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都有什么因素
2021-03-03土地承包的經營權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