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賠償法的時效規定是怎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確認有本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被要求機關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訴。”該法條規定了國家機關有《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后,請求人要求確認的程序,但請求人要求確認的時效沒有規定。
該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又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那么,從違法行為發生至確認該行為違法之間也沒有時間限制。根據一般理解,只要請求人認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屬于《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而且侵害了自己的權益,任何時候都能主張該行為違法。這一規定,給司法實踐造成了不小困難,一是請求人沒有緊迫性,對自己的權利久不行使,會使這一法律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二是賠償義務機關工作難度增大。因為時間過得越長,人事變動越大,有可能當時的辦案人員離開了原工作崗位甚至不在原單位,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可能永遠離開了我們。文件也可能丟失,使得案件復查難度增加。這一規定也可以說是一種疏漏,既不符合立法慣例,又不利于維護請求人的權益。比如,1993年某公安機關以詐騙為由對犯罪嫌疑人譚某進行羈押并扣押了財產。1997年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隨后解除了羈押。譚某一直以口頭方式要求返還財產,而公安機關則一直以口頭方式告之本案尚未偵查終結而拒絕,直到目前還沒有解決。如果有確認時效的法律規定,那么譚某既可能直接要求公安機關賠償也可能選擇先要求確認公安機關的行為違法。而公安機關則可以依據確認時效的規定作出相應決定。
與此同時,《國家賠償法》卻規定了兩年的賠償時效,這在實踐中意義并不大。因為一般來說,請求人已得知國家機關的行為被確認屬于《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后,超過兩年才提出賠償的不多,但作為一種法律規定,以防萬一出現原來不想索賠事后又想要索賠的情況有法可依也無不可。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賠償委員會組織協商應當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則,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一方或者雙方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賠償委員會應當及時作出決定。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行政機關撤銷行政許可要走哪些程序
2021-02-02軍人轉業費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12無效的結婚證民政局給處理撤銷嗎
2021-03-05審議中的民法典跟原來的婚姻法比,修改了哪些
2021-03-17非法集資公司高管會認定為犯罪嗎
2021-01-14交通事故確定書可否重新確定
2021-03-06投資人與合伙人的區別
2021-01-18價格欺詐的消費者的賠償標準
2020-11-15逮捕后的偵查羈押期限的規定
2021-01-16簽了合同又作口頭承諾有效嗎
2021-01-31給人幫忙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16勞動合同主體可以變更嗎
2021-02-24企業停產職工離職的經濟補償
2021-02-16企業污水污染魚塘該賠償嗎
2021-03-12對方不履行勞動仲裁裁定該怎么辦
2020-12-24出口產品責任險理賠案例
2021-03-08飛機延誤賠償處理
2020-11-29非直系親屬可以做投保人嗎
2021-02-12電子保單是如何工作的
2020-11-24被保險人精神失常自殺保險公司是否應免責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