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先合同義務的有關法律知識是如何規定的
《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第四十三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先合同義務的類型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2條和第43條之規定,先合同義務被限定為“合同訂立過程中的義務”,并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
第一,誠信締約義務。《合同法》第42條第1項關于“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的規定,屬于此類。該條項中的“惡意”,可謂實務中需要解明的問題。根據《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15條第3款的規定,所謂“惡意”,是指一方當事人在無意與對方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開始或者繼續談判。
我國《合同法》第42條第1項規定的“假借訂立合同”其實就是沒有達成合同之真意之謂。
此外,與《歐洲合同法原則》相比較,我國《合同法》第42條第1項僅規定了惡意進,廳磋商,而未規定惡意進行磋商和惡意終止磋商。但在法律適用解釋上,似應將惡意進行磋商解釋為包括惡意開始磋商和惡意繼續磋商。
第二,告知義務。《合同法》第42條第2項關于“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的規定,屬于違反信息告知義務的情形。其中,“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屬于典型的不作為;“提供虛假情況”屬于典型的積極作為。
我們認為,《合同法》第42條第2項該條該項并非關于一般性的告知義務的規定,而應理解為特別規定,即針對“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告知義務的規定。至于如何判定告知義務之有無,如何確定其邊界,則難以尋求具有普遍意義的答案。比較可行的方法應是依個案具體情況,根據法律有關規定、交易習慣如何,以及應否發生告知義務之利益衡量等綜合判定。
第三,保密義務。《合同法》第43條關于“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規定,當屬此類。
第四,其他先合同義務。《合同法》第42條第3項關于“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的規定,雖然沒有具體化,但為“先合同義務”的在中國法實踐上的發展預留了充分空間。
要是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隱名股東的權利
2021-02-02留置權是否需要約定
2021-01-19經偵調查期間會抓人嗎
2020-12-14偷窺隱私在法律上如何處理
2021-03-17已經質押的股權還能做抵押嗎
2021-01-17黨紀處分申訴期限如何規定的
2021-01-13工商查獲假冒如何處罰
2021-02-23放棄撫養權需要公證呢
2021-01-01由家屬代簽解除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3-25工程勞務分包合同是否有效
2020-11-29試用期結束被辭退會支付補償金嗎
2021-02-06不激納養老金是否屬勞動爭議
2021-03-04人身保險合同的構成要件
2021-02-26撞死人保險公司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24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可以是公司嗎
2020-11-19重大過失行為保險拒賠合法嗎
2021-03-24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包含哪幾個部分
2021-02-05宅基地沒有蓋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3-08如何簽訂房屋拆遷安置協議
2020-11-11父母房子拆遷后換成兒子名字要交契稅嗎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