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方式有哪些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從傳統民法體系建立時起,不安抗辯權制度就已存在,很多大陸法系國家在立法上都規定了不安抗辯權制度。如《德國民法典》第三十二條規定,“契約雙方的當事人的一方應向他方當事人先為給付者,如他方的財產狀況于契約訂立后顯形減少,有危及對待給付的請求權時,在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前,得拒絕履行自己負擔的給付。”《法國民法典》第一千六百一十三條規定:“若買賣后,買受人陷于商事上或非商人的破產狀況,以致出賣人有喪失價金之虞時,即使在出賣人曾同意于一定期間后支付價金的情形,出賣人亦不負交付標的物的義務。但若買受人提供到期支付的保證者不在此限。”此外,瑞士、意大利等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對不安抗辯權也均有規定。
我國《民法通則》、原《經濟合同法》、原《技術合同法》并未對不安抗辯權作出規定,只有《涉外經濟合同法》第十七條作出了類似的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確切證據時,可以暫時中止履行合同,但是應當立即通知另一方;當另一方對履行合同提供了充分的保證時,應當履行合同。當事人沒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確切證據中止履行合同的,應當負違反合同的責任。”此條對行使條件的規定過于籠統。通過借鑒德國民法和法國民法,結合本國立法實踐,我國于1999年3月頒布的《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作了比較具體的明確規定,填補了立法空白。
《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后,雙方在合理期限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援助辯護的種類及適用情形
2020-12-02怎樣的行為才算是商標侵權呢
2020-11-09監察委移送檢察院案件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8追討退休前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3-10消費者投訴方法是什么
2021-01-10監護人能用被監護人的錢嗎
2020-11-23公司股份制改制相關問題的討論
2021-01-13貴陽南明區組織產品質量仲裁檢驗和鑒定,開展對棉花、毛絨、繭絲、麻類纖維質量公證檢驗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3-24沒收手機是侵犯財產權嗎
2021-03-13什么情形下訂立的合同屬于效力待定合同
2021-03-08商家履行不了合同怎么賠償
2021-02-23胎兒取得繼承權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09學徒是雇傭關系嗎
2020-11-20純包工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07如何預防房屋中介糾紛,房屋中介糾紛怎樣防范
2020-12-12房產證拿去保全了怎么撤銷
2020-12-25人事外包與勞務派遣有什么區別
2020-12-13經濟性裁員 如何才算合法
2021-03-21怎樣提高保險理賠效率
2020-12-01保險經紀人四作用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