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上優先購買權之適用
A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持有B有限責任公司55%的股權,其余股權由C公司持有。A公司決定轉讓該55%的股權。A公司和D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該協議約定:D公司購買A公司所持有的B公司的55%股權,價格為3億元。該協議簽訂后,A公司通知B公司的另外一個股東C公司,告知其將向D公司出賣其所持B公司的股權,價款為3億元,要求C公司在15日內決定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C公司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向A公司發出了通知,表示不放棄優先購買權,并要求A公司向其提供有關股權轉讓的詳細情況。在此之后,A公司積極與D公司履行股權轉讓協議。
C公司向H市仲裁委員會提出了仲裁申請,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購買A公司所持有B公司的全部股權。H市仲裁委員會受理了該公司的仲裁申請,并作出了仲裁裁決,裁決C公司必須在仲裁裁決作出之日起一個月內行使優先購買權。
在H市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之后,D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A公司繼續履行股權轉讓協議,并且對A公司違反股權轉讓協議給D公司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
[評析]
一、如何理解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中的“答復”
公司法(1999年修訂)中并沒有對有限責任公司中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期限作出規定,這一缺失給公司法上的優先購買權在實踐中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本案即是一例。A公司給C公司的通知中要求C公司在15天內決定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A公司認為C公司沒有在此期限內行使優先購買權即喪失了優先購買權。但仲裁裁決認為,該期限過短,C公司在此期限內未行使優先購買權并不意味著其喪失了優先購買權。
為了消除當事人對優先購買權行使期限的不同理解給優先購買權帶來的不確定性,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對此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公司法(2005年修訂)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這一規定的本意是要對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期限作出規定,消除法律空白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該條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一目的,但是,在接到擬轉讓股份的股東就股權轉讓事項發出的通知后,其他股東有幾種選擇呢第一,明確答復要行使優先購買權;第二,明確答復不行使優先購買權;第三,不進行任何答復;第四,進行模糊答復,例如本案中C公司答復A公司不放棄優先購買權。對于第一、第二種情形,由于當事人的態度比較明確,法律不予干涉。但是對于第三、第四種情形,由于當事人的態度比較模糊,因此法律必須要作出規定,以消除不確定性。現行公司法對第三種情形作出了明確規定,規定在收到通知后30日內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同意其他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份,亦即放棄了自己的優先購買權。但是對第四種情形,該條規定并不適用。因為表示不放棄優先購買權或者表示需要進一步考慮是否同意向非股東轉讓股份,不屬于該條規定中“未答復”的情形。因此如果當事人在收到通知后的30日內進行上述模糊答復,這種模糊答復的法律后果并不確定。對于模糊答復的法律后果,筆者認為應當視同“未答復”,強制推定為“同意轉讓”。因為,如果不進行此強行推定,則當事人可能借這樣的模糊答復使本條規定的期限無任何實際價值。
為了消除上述第四種情形帶來的不確定性,筆者主張公司法將第七十二條第二款修改為:“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明確表示不同意轉讓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二、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是否適用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在本案中,C公司行使優先購買權導致A公司與D公司簽訂的合同無法履行,屬于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情形。如果嚴格適用該條的規定,則A公司應當向D公司承擔違約責任。至于A公司與C公司之間的責任分擔問題,根據法律規定或者約定解決。鑒于A與C公司之間并沒有相關協議,并且法律規定C公司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因此A公司無法向C公司進行追償。綜上,如果適用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則A公司應當對D公司實際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
筆者不贊成對本案適用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從字面上看,該條并沒有明確“第三人的原因”到底是合法行為,還是違法、違約行為。也就是說,無論第三人的行為屬于何種性質,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其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都應當向對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筆者認為,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并不完善,在所有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合同一方當事人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形下,均要求該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是不合理的。有學者對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進行分析時,將“第三人的原因”舉例為“第三人侵害標的物使之滅失導致合同無法履行”或者“第三人未按約定交付標的物,導致合同當事人無法向對方當事人交付標的物”。從舉例來看,通常將第三人的行為視為違法行為或者違約行為。在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合法行為造成違約的情形中,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是“第三人的合法行為”中重要的一種,例如,房屋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等。因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該種優先購買權一般為法律所明確規定;(二)因該種優先購買權為法律所明確規定,所以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一般都知曉該優先購買權的存在,知曉合同可能因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而無法履行。如果標的上存在優先購買權,則擬購買該標的的合同當事人理應預見到其所訂立的合同可能無法履行,并應當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對于因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導致的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的,不應當由該方當事人承擔全部的違約責任。綜上,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是不合理的,應當對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的情形進行區分,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規定。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不幸遇到一些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錄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我們律霸有許多專業的律師可以為你服務,并且,還支持線上指定地區篩選律師,又有相關律師的詳細資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未婚生子罰款要交多少錢
2020-12-12刑事案件司法鑒定怎么進行
2020-12-12房產官司的訴訟費交多少
2021-01-13只有份合同法律生效嗎
2020-11-24單位申請工傷了是否可以起訴侵權人賠償
2021-03-03是否可以直接處分質押物
2020-12-03交通事故可否異地起訴
2020-12-08撫恤金有一個親屬不簽字如何處理
2021-02-25勞動合同以什么形式訂立比較好勞動合同何時生效
2020-12-12勞動合同糾紛被告是否要反訴
2020-12-13產假期間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0-12-17意外險的計算公式
2021-03-192020遼寧企業三險比例
2020-12-11保險合同的變更怎么體現
2020-12-24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含有哪些
2021-03-03詳解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費用問題
2020-11-26重復保險的對象
2021-01-01入保5天后意外身亡 小冬的保險何時生效
2021-01-14門面房拆遷,需要注意什么
2021-03-25房屋拆遷補償方案中應該有幾種補償方式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