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預備該不該受到刑事處罰
要看看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罪的犯罪預備。相關處罰可以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條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犯罪預備,指的是為了實行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特殊形態。符合犯罪預備應滿足四個條件:主觀方面、客觀行為、未能著手、未著手因為意志外的原因。
第一,從主觀方面上來看,犯罪預備要求行為人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即為了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而進行準備工作。要求行為人在實行行為之中有一個準確的犯罪故意,明知道自己行為是為了下一部犯罪行為創造條件而積極促進行為的產生。
第二,從客觀行為來看,要求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預備行為是為犯罪實行行為創造條件,它雖然對法益造成威脅,但是并不能直接造成法益侵害結果,否則預備行為將會變成實行行為。
第三,犯罪預備要求行為處于預備階段,未能實行犯罪。
第四,犯罪預備要求行為人未能著手實施實行行為是因為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因為發生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行為人客觀上不能著手實行犯罪。
而犯罪預備作為犯罪的停止形態,應根據刑法加以規制。根據犯罪預備的概念,可罰的犯罪預備行為原因在于,如果不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阻擋其停止在預備階段,那么犯罪將自然發展到實行階段,雖然行為人尚未著手實行行為,但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具有一種內在的聯系,而這種內在聯系即預備行為具有向實行行為發展的慣性,非此刑法也不予規制,所以處罰預備行為要準確的認定預備行為的性質。
我國通說認為:我國刑法之所以對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追究刑事責任,是因為犯罪未完成形態具備了與既遂形態的基本犯罪構成要件有所不同的修正的犯罪構成要件,完成了主觀犯罪故意與客觀危害行為的統一。刑法的目的即保護法益,處罰犯罪預備的實質就是預備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帶來了危險,危險就是預備犯可罰性的唯一依據。
綜合上述,小編整理有關犯罪預備是否該受到刑事處罰的相關內容。由此可見,一般情況下如果行為人實施了準備行為,且主觀惡性大,對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具有威脅性,應根據刑法的規定對其行為進行處罰。如果你對這方面還有更多問題,律霸網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留置權人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嗎
2021-03-18留置權的取得范圍怎么規定
2021-01-10什么是應付票據貼現
2021-02-01離婚調解用出示證據嗎
2020-11-14財產保全必須提供對方賬戶嗎
2020-11-15就業協議的有效期限怎么算
2021-03-16證券監督管理權限
2021-02-14政府回購房買賣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2020-12-02勞動糾紛材料怎么寫
2020-12-20人身保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7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如何確定管轄
2021-01-21對內資保險公司誠信問題的深層思考
2021-03-09機動車停運損失保險是否承擔責任
2020-12-09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
2020-12-27年輕白領必須走出的保險誤區
2021-02-17城市土地可以轉讓嗎
2021-03-09宅基地上的房屋及附屬設施在拆遷過程中能得到補償嗎
2021-03-14土地征收與房屋拆遷而引發的三農問題調研報告——以某農業大為例
2021-01-15如何防范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簽訂風險
2021-01-07合肥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價格審批指南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