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內容有哪些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將黨和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論落到實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面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主要意義
依據我國法律,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為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主要是通過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依法賠償。但是,在現實中,刑事案件尤其是造成被害人傷亡的案件中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大量存在,有的刑事案件發生后難以查獲犯罪嫌疑人或者證據不足無法認定責任者,致使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依法要求賠償經濟損失的權利不能實現,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由此引發惡性報復事件或者久訪不息,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無法及時獲得有效賠償的情況下,由國家給予適當的經濟資助,既彰顯黨和政府的關懷,又有利于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當地黨委政法委領導下,積極探索和嘗試對刑事被害人開展救助,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總結并推廣這一做法,在全國范圍內積極、穩妥、有序地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當前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的形勢下具有重要意義。
二、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應當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在中央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總體框架內,以解決刑事被害人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為重點,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是在當前相關法律制度尚未建立的特殊時期,為解決刑事被害人特殊困難而采取的一種過渡性安排,既不同于國家賠償,也有別于現行其他社會救助。各地要結合本地情況,就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作出部署,根據本意見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切實發揮維護穩定、促進和諧、救助急迫、有利于刑事案件依法妥善處理的積極作用。
三、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則
(一)切實維護好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司法機關要用足用好現有法律規定,充分發揮甜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作用,由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依法賠償刑事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遭受的經濟損失。在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無力賠償的情況下,幫助刑事被害人解決基本生活方面的突出困難。
(二)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要充分考慮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狠的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文化觀念,充分考慮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因素。既要積極推進,又要循序漸進;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機制。
(三)突出重點,逐步推開。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救助應當突出重點,確保有限的救助資金用于最需要救助的對象,為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實現案結事了創造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救助范圍再逐步擴大。
(四)公正、便捷、及時。在保證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公平、公正、監督到位的前提下,救助資金的審批、發放程序要便捷,以利于刑事被害人困難的及時解決,以利于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落實和案結事了。
四、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救助對象
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刑事案件情況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確定救助對象的具體范圍。當前,刑事被害人救助的重點是:因嚴重暴力犯罪造成嚴重傷殘,無法通過訴訟時獲得賠償;生活困難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刑事被害人因遭受嚴重暴力犯罪侵害已經死亡,與其共同生活或者依靠其收入作為重要生活來源,無法通過訴訟及時獲得賠償,生活因難妁近親屬。
因過失犯罪或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如精神病人、不滿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的刑事不法行為,導致嚴重傷殘或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生活困難又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的,可以參照本意見予以救助。
(二)救助標準
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制定具體救助標準。確定救助金具體發放數額時,要綜合考慮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所造成的實際損害后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實際民事賠償情況、刑事被害人對案件發生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等情況。救助以一次性為原則。對刑事案件被害人或其近親屬的救助數額,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總額之內。
(三)組織機構及職責分工
受理刑事案件的辦案機關負責提出救助意見,并在收到財政部門撥付的救助資金后五個工作日內發放給刑事被害人。人民法院對于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芬人無力履行賠償義務,或因證據不足宣告被告人無罪的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救助意見;人民檢察院對于不起訴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救助意見;公安機關對于無法移送檢察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或正在偵辦的尚未抓獲犯罪嫌疑人的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救助意見。
政法委負責對辦案機關提出的救助意見進行審批。
財政部門負責救助資金的審核、管理和監督。
(四)救助的決定、資金的發放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救助意見和救助金額,報當地政法委審批決定。
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也可以向辦案機關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救助時,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供身份、實際損害后果、獲得民事賠償情況等相關證明材料。受理救助申請的辦案機關要及時審查,將審查決定告知申請人。
政法委審批同意后,辦案機關應當及時將財政部門撥付的救助資金發放給刑事被害人或近親屬。
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獲得救助后,如果被告人或其他賠償義務人有能力履行民事賠償義務,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向其追償。
(五)救助資金籌集和管理
刑事被害人救助資金由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統籌安排;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財政部門對審批意見進行審核后,應當及時將資金撥付給提出救助意見的辦案機關。年度終了,辦案機關應當向同級政府財政部門報送當年發放救助資金的明細情況,并接受審計部門審計。
五、做好刑事被害人救助與其他相關制度的銜接工作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重視刑事訴訟中查封、扣押、凍結等財產保全措施的適用及案件執行工作,確保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能夠順利進行。進一步完善調解工作機制,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的近親屬代為履行賠償義務。對于因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已經賠償刑事被害人經濟損失,獲得被害人諒解的輕微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作為不起訴的酌定情節之一;較重刑事犯罪,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刑罰執行期間,服刑人員及其親屬能夠自覺履行附帶民事賠償義務的,可以在適用減刑、假釋時酌情予以考慮。
各地要將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與落實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結合起來。對于暫時未納入救助范圍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實施救助后仍然面臨生活困難的,要通過社會救助途徑解決其生活困難;符合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條件的刑事被害人,刑事被害人戶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門要及時將其納入低保、農村五保范圍;對于參加社會養老、工傷、醫療保險的刑事被害人,刑事被害人參保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按規定及時向其支付社會保險待遇。要將刑事被害人救助與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結合起來,對于生活困難、符合司法救助或者法律援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就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另行提出的內民事訴訟,人民法院要依法及時審理并減免相關訴訟費用,司法行政部門所屬法律援助機構要依法及時對申請法律咨詢或代理的刑事被害人予以法律援助。對接受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原則上不再給予涉法涉訴救助;對接受過涉法涉訴救助的,也不再給予刑事被害人救助。
六、加強領導,相互配合,確保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順利開展
各地黨委政法委要把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部署,協調、解決工作起步以及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重大問題。要注意建立并不斷完善刑事被害人蝌工作的相關程序規則,嚴格規范提起、審批、發放、管理、監督等各個環節,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要注重總結實踐中的經踐和遇到的問題,及時報告。相關部門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確保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順利開展。
關于人民法院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有關情況的
新聞發布稿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
(2012年9月25日)
各位記者:
大家好!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向大家通報近年來人民法院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有關情況。
一、人民法院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基本情況
刑事被害人的權益保護,是司法機關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一項重要工作。依據我國法律,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為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主要是通過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依法賠償。但現實中,刑事案件尤其是造成被害人傷亡的案件中,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大量存在,導致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依法要求賠償經濟損失的權益難以實現,生活陷入困境。
為切實維護刑事被害人合法權益,2004年以來,一些地方法院率先探索和嘗試對刑事被害人開展救助。最高人民法院對此項工作也高度重視,于2006年成立專題調研組,就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制度建設涉及的重點問題展開調研,積極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改革動議。2008年,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呼吁下,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納入中央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部署,并確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牽頭實施。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央政法委員會領導、協調下,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財政部、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結合前期調研成果,研究提出了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對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救助對象范圍及標準、救助資金保障與管理、救助的審批與發放等基本問題作了原則規定,并要求各地據此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因地制宜地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
為確保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積極、穩妥、有序開展,意見明確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資金由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統籌安排,并要求各地在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自行確定具體救助對象范圍、標準的同時,重點保障因遭受嚴重暴力犯罪侵害,導致嚴重傷殘甚至死亡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親屬的救助需求,救助數額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總額之內,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當提高。
截至目前,已有20個省、市、自治區和130余個地、市出臺了具體實施的專門文件,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機制。寧夏回族自治區、江蘇省無錫市還出臺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性法規。
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2011年,全國法院向刑事被害人發放的救助金額逐年遞增,已累計發放救助金2億3377萬余元,12978名刑事被害人獲得救助,緩解了因遭受犯罪侵害而在生活、醫療方面面臨的燃眉之急。
二、人民法院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救助重點,確保有限的救助資金用于最需要救助的對象。遭受嚴重暴力犯罪侵害,導致嚴重傷殘甚至死亡的被害人或其近親屬,較一般刑事案件的被害人遭受的損害更大,而根據審判實踐,這類案件中被告人賠償能力不足的問題又恰恰最為突出,被害人的救助需求尤為迫切。人民法院將這部分刑事被害人作為救助重點,在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無力賠償的情況下,幫助刑事被害人解決基本生活方面的突出困難。
如被告人繆某故意傷害一案,被告人年僅14歲,將被害人孫某捅傷致死。繆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的同時,被判賠償被害人親屬7萬余元,但繆某的父親因10年前遭遇車禍右腿落下嚴重殘疾,基本喪失勞動能力,母親臥病在床,根本無力賠付。而被害人孫某的父親年近六旬,母親身有殘疾,生活更為困難。承辦案件的法院對被害人的父母及時給予了救助,緩解了兩位老人的困境。
二是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主動提出救助意見,為案件依法公正處理創造條件。人民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過程中,通過深入了解案情,綜合考慮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所造成的實際損害后果、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實際民事賠償情況、刑事被害人對案件發生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等因素,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主動提出救助意見,及時發放救助款項,幫助被害人解決基本生活面臨的困難,撫慰其受傷心理,從而保證了案件依法公正處理。
如被告人張某、趙某搶劫一案。被害人羅某遭遇搶劫時頭部受重創,經法醫鑒定為一級傷殘,呈植物人狀態。二被告人無固定收入,其中張某尚未成年,自幼父母離異,隨父長大,家境貧寒,無任何賠償能力。被害人羅某的父母也早年離異,羅某與母親相依為命,為救治羅某,其母親及親屬花費40余萬元,幾近傾家蕩產。了解到被害人家庭的困難后,承辦案件的法院及時啟動救助程序,在案件判決的同時,為被害人羅某送去救助金,并積極聯系當地有關部門,把羅某一家納入特殊困難救助范圍,辦理了最低收入保障,幫助羅某的母親聯系解決了一份工作,案件處理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三是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多方參與的救助格局和多元化的救助模式。刑事被害人權益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司法機關和政府有關部門乃至社會機構的共同努力。人民法院在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中,積極推動落實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暫時未納入救助范圍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實施救助后仍然面臨生活困難的,幫助其申請社會救助,會同相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以更加有效、有力地維護刑事被害人權益。
如被告人黃某故意傷害一案,被害人年僅15歲,因該案被害后導致高位截癱。由于被告人沒有賠償能力,被害人父母為被害人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生活非常困難。審理此案的法院在了解這一情況后,不僅啟動救助程序幫助被害人家庭渡過難關,還聯系被害人居住地的民政部門爭取對被害人的扶助,聯系權威醫院對被害人進行診療,聘請心理輔導專家為被害人做心理疏導等,擴大了救助效果。
三、關于下一步工作安排
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開展以來,各地普遍反映這項工作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彰顯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人文關懷,是我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不斷加強的又一重要舉措。下一步,人民法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推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不斷深化:
一是進一步推動救助工作在地、市一級的貫徹落實。鑒于現階段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重點放在造成被害人嚴重傷殘甚至死亡的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中,這類案件多由中級人民法院進行一審,在地、市一級建立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更有利于救助工作及時開展。人民法院將進一步推動地、市一級建立救助機制,及時解決相關案件被害人面臨的急迫困難。
二是積極推動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從長遠來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是一項制度安排,最終應當納入法治軌道。幾年來的救助實踐表明,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進行地方性立法是具備條件的。各地法院將積極爭取地方人大支持,采用地方立法或者以人大常委會決議的形式出臺相關地方性法規。最高人民法院將認真總結地方法院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經驗,配合全國人大和有關部門做好相關立法調研工作。
三是著力推動救助工作在刑事審判過程中發揮作用。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被害人及其親屬最需要慰藉的時候,由國家予以救助,充分體現了國家關懷,有利于撫慰被害人及其親屬,舒緩被害人及其親屬的情緒,為案件公正、妥善處理創造良好條件,是刑事審判化解矛盾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刑事案件依法公正審判的重要保障。人民法院將進一步發揮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化解矛盾糾紛方面的積極作用,保證國家法律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正確執行,確保司法公正。
謝謝大家!
附:相關地方性法規條文摘錄
《寧夏回族自治區刑事被害人困難救助條例》
第一條為了幫助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解決特殊生活困難,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因嚴重暴力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需要給予困難救助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刑事被害人困難救助,是指因嚴重暴力犯罪造成被害人嚴重傷殘或者死亡,刑事被告人無力支付賠償,刑事被害人或者由其贍養、撫養、扶養的近親屬(以下簡稱近親屬)無能力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支出,確有特殊生活困難,給予的一次性臨時救助。
本條例所稱辦案機關是指辦理刑事案件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
第四條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將刑事被害人困難救助資金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
自治區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作為向貧困縣(市、區)刑事被害人困難救助資金的預算補助。
提倡和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為有特殊生活困難的刑事被害人提供捐助。
《無錫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條例》
第一條?為了規范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活動,緩解刑事被害人的家庭生活困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是指本市有關國家機關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救助申請人給予的一次性經濟救助。
第四條?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與社會保障和其他救助相結合;
(三)公正、公開、救急、便捷。
第五條?本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負責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申請的受理、審查、提出救助意見和救助金發放。
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衛生、金融等部門應當支持和配合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做好特困救助申請的調查核實等相關工作。
第六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設立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實行分級籌集、分級管理,單獨核算,專款專用。
財政、審計部門負責監督同級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
如果還有什么疑問,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絡仲裁對網貸有用嗎
2020-12-22智力殘疾怎么領結婚證
2020-12-22婚前財產婚后購買房屋算婚后財產還是婚前
2020-12-17給繼子買房后可不可以要回來
2020-12-17交通肇事逃逸與交通肇事有什么不同
2021-02-24家暴屬于治安案件嗎
2020-12-28轉繼承有怎樣的特征
2020-11-08員工曠工多久算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17勞務公司違法分包包工頭負什么責任
2020-12-02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2-12無證駕駛時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3-20保險公司管理規定是怎樣的
2020-11-22被保險人 TheInsured
2020-11-27承包經營權流轉未經村委會備案的法律效力有什么問題
2021-03-21土地承包權收回和交回是什么
2020-12-08棚戶區改造是指危房、舊房改造,拆遷補償有什么不一樣
2020-11-19舊房拆遷能否要求補償同等面積的安置房
2020-12-15拆遷房沒有房產證能獲得補償嗎
2021-03-17企業拆遷如何補償
2021-02-07北京市關于不服集體房屋拆遷裁決的規定是如何的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