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所得額”的含義。《解釋》第一、三、四、五、六條規定有“違法所得額”概念,其中有些條款是將“違法所得額”與“非法經營數額”并列規定。因此,“違法所得額”涉及的犯罪數額應不同于“非法經營數額”。比較《解釋》第十二條關于“非法經營數額”認定的表述,“違法所得額”應是指行為人通過特定違法犯罪行為(例如假冒注冊商標、假冒他人專利等行為)所獲得的收入。當然,在行為人以銷售的方式獲取非法利益時,“違法所得額”與“非法經營數額”存在交叉重合關系。理由在于:《解釋》第十二條對“非法經營數額”規定有“已銷售的侵權產品的價值,按照實際銷售的價格計算”情形,此時“非法經營數額”與“違法所得額”指向的對象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將“違法所得額”理解為行為人通過特定違法犯罪行為獲得的或應當獲得的收入。
“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含義。《解釋》第四條規定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概念。“直接經濟損失”是相對“間接經濟損失”而言的,系指現有財產的減損。“間接經濟損失”則是指預期可得利益的喪失,即失去將來能夠增加的利益。結合《解釋》第四條的規定,“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是因行為人假冒專利的犯罪行為而造成專利權人現有財產全部或部分損失。
“造成損失數額”的含義。《解釋》第七條規定“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綜合考慮到《解釋》第四條規定的“給專利權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顯然,“造成損失數額”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應有所區別。結合《解釋》第七條的規定,“造成損失數額”是侵犯商業秘密犯罪行為定罪量刑的基準。而侵犯商業秘密罪客觀方面的表現形式之一為“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可見,侵犯商業秘密罪是對商業秘密領域嚴重違約行為的犯罪化。由于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基礎是一種違約行為,所以對因這種違約行為造成損失的認定可參考《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此即表明,損失賠償額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部分。當然,這里的間接經濟損失不能無限擴展,要以“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為限。綜上所述,“造成損失數額”的主體部分應該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此外還包括造成權利人的商品滯銷、嚴重積壓、營利性服務嚴重受挫等可預見的間接性經濟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租賃中介收費標準,房屋中介費用如何收取
2020-11-20棚戶區改造可以強拆嗎,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2020-12-17域名侵權人不明確怎么立案
2021-01-28婚前協議公證的意義協議有哪些具體內容
2020-11-20簡易程序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2信用卡違約金上征信嗎
2021-02-25怎樣補辦單位解除合同
2020-11-07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工傷應該如何賠償
2020-11-25何為商業銀行的合并,商業銀行的合并會產生怎樣的效力
2021-01-03委托拍賣合同應當載明什么
2020-12-22土地糾紛主體責任是什么
2020-11-27什么是勞動合同變更
2021-03-20退休離職補償金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01疫情期間公司放假有工資嗎
2021-01-31被公司開除依據勞動法怎么賠償的
2021-01-20勞動仲裁單位什么情況下讓和解撤訴
2020-12-24意外險九級傷殘怎么賠
2021-02-07產品責任法律了解
2021-03-08原告張某訴某保險公司保險合同糾紛一案
2021-01-17六旬母親為給兒子籌集治療費跳樓自殺,自殺能獲得保險賠償嗎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