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隱私權的主體
有關隱私權主體的界定,法學界有以下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隱私權的主體只包括自然人;[6]一種觀點認為隱私權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7]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死者也是隱私權的主體。[8]筆者認為法人和死者是不享有隱私權的,隱私權是基于自然人的精神活動而言的,只有自然人才能成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同時,隱私權作為一項具體人格權,應該滿足人格權的基本特征,因而它具有非財產性和不可轉讓性。法人作為組織并沒有精神活動,因而不具備隱私權的前提和基礎,當然也就沒有類似自然人隱私,法人的經營活動的信息事實上具有財產性的特點,并且在現實中還可以轉讓,這類信息屬于商業秘密范疇,可依據商業秘密不受侵犯來獲得保護。
關于死者的隱私權問題目前在法學界雖已經很少議論,但仍然存在爭議,筆者認為死者也不是隱私權的主體。這是因為:①死者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當然也就不具備民事權利能力,因而不能成為隱私權的主體;②對死者隱私保護的內容是隱私,是一種利益,是死者近親屬的感情和名譽利益。對死者而言,生命已經不存在了,就利益本身而言對死者沒有太多的意義;③侵犯隱私權的訴訟應該在受侵犯人生存之時加以主張,死者不具有主張權利的能力。死者的隱私及名譽等不應該屬于隱私權保護范疇,而應該作為一種非權利性質的法律保護對象,通過法律的延伸保護加以解決。
2、隱私權的客體
權利的客體專指某種物,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隱私權的客體事實上就是權利主體的“隱私”,按照法律的要求解釋的隱私,就是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秘密。但由于人們民族文化、生活習慣等差異,對隱私的界定仍有較大的差異。通常認為它主要應該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以及私人領域三個方面。
私人信息是指有關權利主體的一切情報資料和資訊,是靜態的,其內容十分廣泛,從家庭成員、親屬關系、財產狀況到個人的身高、病史、婚戀情況等;
私人活動是指權利主體的一切私人的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活動,屬于動態隱私,包括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生活、婚外戀情等;
私人領域,也叫私人空間,是指權利主體的隱秘范圍,包括物理空間(如居室、行李等)和心理空間(如私人信件、日記等)。
隱私范圍很廣,而且具有的較大彈性,因而沒有任何一部立法或其他文件對隱私范圍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家價格欺詐欺騙消費者怎么處罰
2020-11-27如何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2020-12-29違停、霸占車位,交警部門聯合執法整治,有何法律規定
2020-12-19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理解與應用
2021-01-03離婚時,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問題
2021-01-01配偶被判刑,婚姻關系如何解除
2021-02-21個人財產如何繼承給孩子
2020-11-17學生宿舍摔傷學校要負責任嗎
2020-12-02調崗方式有哪些
2020-11-16哺乳期公司部門解散可以拒絕調崗嗎
2020-12-01數據倉庫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0-12-02保險最大誠信原則是如何運用的
2020-11-21如何理解定期壽險
2021-01-14索賠時效有何不同——鐵路保險運輸與保價運輸
2021-03-26保險合同條款要遵循什么原則
2021-01-19承運人無單放貨,正本提單持有人如何索賠?
2020-11-24保險上當后如何維權
2020-11-09追尾責任認定保險理賠誤工費
2020-12-25保單的轉讓與質押規定
2021-01-12保險專家提醒:先用眼再動手才保險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