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合同欺詐的補救措施
無論是合同的民事欺詐還是合同的刑事欺詐都是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民法和刑法關于合同欺詐應當承擔的責任的規定,在問題發生時,可以采取以下補救措施:
1、協商變更和解除合同。協商變更,包括對合同的內容進行修改或者補充。協商解除,是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在合同關系有效期限尚未屆滿前提前終止合同。協商變更和協商解除這種補救措施有其局限性,欺詐方往往予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被欺詐方應當采取其他措施。
2、不予履行。不予履行適用于被欺詐方發現已簽訂的合同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對方有欺詐嫌疑,雙方簽訂的合同可能為欺詐性的無效合同的場合。在這種場合,被欺詐方應暫不履行合同規定的內容,如不予發貨,不予付款,以免造成財產無法返還。
3、中止履行。中止履行適用于被欺騙詐方已經開始履行,但尚未履行完畢,發現合同可能為欺詐性合同,對方有欺詐嫌疑的場合。在這種場合,被欺詐方應當暫時停止履行。
4、請求合同管理機關確認合同無效。如果被欺詐方在履行前或正在履行這中發現合同可能為欺詐性的合同,對方有欺詐嫌疑的場合,且雙方在合同中訂有仲裁協議的,可以提請合同管理機關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仲裁委員會對合同進行審查,確認該欺詐性合同為無效合同。
5、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如果被欺詐方在履行前或正在履行中發現合同屬于欺詐性的合同,對方有欺詐嫌疑的場合,且雙方沒有訂立書面仲裁協議,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該欺詐性的合同無效。在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發現對方有欺詐嫌疑的,要及時起訴;在起訴前做好充分準備,包括收集證據、寫好起訴狀等;在發現欺詐方可能處分或轉移已經履行的財產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訴訟財產保全。
6、及時向司法機關報案。合同欺詐的案件有許多都是觸犯刑律的,欺詐方應負刑事責任。在發現欺詐方隱匿財產不能履行或欺詐方潛逃之后,被欺詐方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人民檢查院或人民法院報案,并積極提供各種線索,收集有關合同欺詐的證據,協助司法機關快速偵破合同欺詐案件,以挽回因合同欺騙詐所遭受的經濟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買房出資證明有哪些,如何收集買房出資的證據?
2021-01-12委托律師所要提供哪些資料
2021-02-05事后保證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2021-03-16承兌匯票丟失如何掛失
2021-01-13保護令案件的證明方法是什么
2021-02-03遺囑繼承的有效要求有哪些
2021-02-16如何打專利官司
2021-02-07調換崗位要有什么證明
2021-03-13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實施細則是怎樣的
2021-02-24外企存在勞務派遣關系是否合法
2021-01-07飯店試用期十天不給工資合法嗎
2020-12-26公司上訴撤回仲裁員工還能起訴嗎
2020-11-24保險單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2021-01-27家長有哪些基本義務
2020-12-21買人壽保險有哪些優勢
2021-02-09失地保險一次性繳費標準
2021-01-03保險理賠的車輛報廢標準是什么
2021-03-01單方交通肇事為什么理賠難
2021-01-11車禍后保險公司拒賠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02保險理賠降賠空間是怎么回事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