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撤銷權代理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9條規(guī)定,對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4條則規(guī)定,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這些是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有關合同顯失公平問題的規(guī)定。因此,在此情況下,權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對形式上的合同自由加以適當限制,允許利益受損一方變更或撤銷合同,能確保實質(zhì)的合同自由,從而保障公平,這也就是顯失公平作為合同法上一項基本原則的意義或精神實質(zhì)之所在。
代?理?詞
審判長、審判員: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黑龍江高盛律師集團事務所接受本案當事人鄭某的委托,并指派我擔任本案當事人鄭某的訴訟代理人。接受委托之后,本訴訟代理人進行了全面調(diào)查,今天又參加了庭審,對于本案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根據(jù)法律和事實,本訴訟代理人發(fā)表如下代理意見,請合議庭在合議時能予以考慮:
一、本案中被告的行為構成欺詐
1、被告具有欺詐的故意
欺詐故意是指行為人具有故意欺詐他人的意思,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被告在面對環(huán)保、消防部門一而再、再而三的行政處罰時,不是依法改正經(jīng)營行為中的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之處;在行政機關明確告知其吉-浩將被取締時,也不是采取正常的處理方式比如改變經(jīng)營場所、轉變經(jīng)營項目等,而是將吉-浩出兌,既節(jié)省了改正的費用又換取了高額的價款,其主觀故意顯而易見。
2、被告實施了欺詐行為
欺詐行為,指欺詐人語言、文字或活動有隱瞞了事實或告知虛假情況的行為。即使被欺詐人陷于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而虛構事實、變更事實或隱瞞事實的行為。欺詐行為可體現(xiàn)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方式。作為行為是欺詐人以積極的方式,虛構的事實、變更事實,從而使相對人陷入錯誤認識行為,該欺詐行為即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意見》第68條中所規(guī)定的:“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的行為。一方當事人在締約時明知合同不能履行,仍簽訂合同,應以欺詐論(自始履行不能的合同為欺詐)。不作為的方式指在法律上,契約上或交易習慣上有告知事實真相的義務而故意不履行告知義務,致使相對人陷于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的行為。該不作為行為如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68條規(guī)定的:“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情況。”
合同法規(guī)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依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應當履行相互保密、相互告知、相互注意、相互保護等義務。被告首先不履行告知義務,故意隱瞞了真實情況,在明知哈藥路177號吉-浩工作室已不可能繼續(xù)經(jīng)營的情況下,故意不告知原告,誘使原告作出了承兌此店的錯誤的意思表示。
被告在隱瞞真實情況的同時又對原告作出了虛假的承諾,即《兌店協(xié)議》中的第五條“交接后由馬經(jīng)理、王經(jīng)理輔助鄭-華、夏*利使之步入正軌。”試想,工商部門已明確告知被告吉-浩將被取締,又怎么能步入正軌呢?被告在簽定協(xié)議時就明知,這個承諾是自始就不可能履行的。所以說被告在簽定《兌店協(xié)議》時的行為從兩個方面都構成了欺詐行為。
3、原告因被告的欺詐而產(chǎn)生錯誤認識
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nèi)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原告錯誤的認為哈藥路177號吉-浩工作室是在正常經(jīng)營中并且能夠繼續(xù)經(jīng)營下去。原告是因被告的欺詐產(chǎn)生了錯誤,原告的錯誤認識與被告的欺詐行為仍在因果關系。
4、原告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將欲成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為。正是因原告因被告的欺詐而產(chǎn)生了錯誤才與被告簽訂了《兌店協(xié)議》,原告在簽訂《兌店協(xié)議》時,主觀上認為是自己真實意思的表示,而其事實上正在受對方的欺騙,其表示意思是有瑕疵的。依常識即可得知原告是不會在明知吉-浩將被取締的情況下出資22萬元,承兌吉-浩的。
5、被告的行為違反法律,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誠信原則是民事法律的最基本原則,其要求當事人應當以善意的、誠實的、自覺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這一原則的規(guī)定是為了平衡當事人與當事人、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而被告的欺詐行為恰巧破壞了上述兩個利益關系的平衡,其沒有尊重原告的利益,未以對待自己事務注意對待他人事務,而保障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都得到自己的利益。
二、本案中原告因被告欺詐而簽定的《兌店協(xié)議》應當予以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8條第3項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為無效的民事行為。”合同法第54條也重申:“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三、依《兌店協(xié)議》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
合同被確認無效或撤銷后將導致合同自始無效,這也就是效力溯及既往的原則。我國《民事通則》第61條規(guī)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對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法》第58第規(guī)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可見這兩部法律的規(guī)定是基本相同的。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過錯方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jù)我國《民事通則》第61條及《合同法》第58條、第59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類型主要有:返還財產(chǎn)(包含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的折價補償這一特殊方式);賠償損失。原告要求返還22萬元價款。
以上就是律霸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欺詐撤銷權代理詞是什么的相關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結合上面的內(nèi)容來看,信用經(jīng)濟其實和市場經(jīng)濟連在一起的,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良好的信用關系也密切相關,所以,為了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利益,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律霸網(wǎng)小編建議大家在簽訂合同的時候一定要仔細閱讀條款,避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糾紛。以上就是關于欺詐撤銷權代理詞的相關內(nèi)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工傷報銷怎么弄
2020-12-08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條件有哪些條件
2020-11-27侵權方能否繼續(xù)使用商標
2020-11-29定金與保證金的區(qū)別有哪些
2021-03-10車禍四級傷殘得五級傷殘賠償金傷殘賠償金怎么算
2021-03-23前罪緩刑期間再犯罪是否構成累犯
2021-03-19繼承人可以放棄繼承遺產(chǎn)嗎
2020-12-16能一次性給贍養(yǎng)費嗎
2020-11-29公司不按制度處罰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26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xù)勞動關系是否還存續(xù)
2021-03-23勞動糾紛可以凍結公司基本賬戶嗎
2021-02-18醫(yī)療意外保險具體是什么
2021-03-22人壽保險受益人怎樣指定
2020-11-24為孩子買的人身保險離婚后可不可以分割
2021-03-15人身保險種類可以分為哪些
2021-02-25辭職后用人單位不辦理保險交移
2021-03-01保險公司承擔的賠償金能追償嗎
2021-02-25保險法中是如何規(guī)定追償?shù)?/p> 2021-01-03
公證保險賠償索賠注意事項
2021-01-02校方責任保險的除外責任是什么
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