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量侵犯商業秘密案件中行為人的行為是否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應側重于行為人侵犯的商業秘密本身的價值、給權利人造成的市場份額及銷售金額的減少等方面的判斷,可以參照行為人在侵權期間所獲得的非法利潤來認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
關鍵詞:商業秘密;商業損失;侵犯商業秘密犯罪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01年頒布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以下簡稱《追訴標準》),侵犯商業秘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追訴標準》將刑法條文中的重大損失界定為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破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等三種情形。
《追訴標準》初稿期間,有人建議將立案標準的50萬元改為10~20萬元。其理由是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一,50萬元起點過高,而10~20萬元的幅度便于實踐操作。由于考慮到有的案件中商業秘密權利人直接經濟損失金額不多,但后果嚴重應當進行刑法保護,《追訴標準》因此增加了“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一項,專家們認為10~20萬元的標準偏低,數額“50萬元以上”就不作變化了。
目前以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為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的現象日漸增多。浙江省各級人民法院1995年至2002年期間受理的2179件其他知識產權糾紛中,大部分為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由于侵犯商業秘密罪是《刑法》修訂后增加的新罪名,刑事司法實踐中的成功判例并不多見。1998年以來全國法院審理知識產權一審犯罪案件1273件中有101件是侵犯商業秘密罪,處理人數219人。[1]但實際上,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的行為遠遠不止這些,多數此類案件通常都以行政處罰或者民事訴訟的方式解決了。筆者認為,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于如何確認重大損失均沒有明確規定,是目前商業秘密刑法保護的障礙之一。
目前國內警方通常參照人民法院類似案件民事判例,以行為人依靠商業秘密所獲取的利潤,來衡量權利人損失的最低標準,并確定是否達到《追訴標準》中侵犯商業秘密案的立案標準。但是此種觀點顯然忽略了行為人單純非法獲得商業秘密的情況。警方認為,行為人單純非法獲得商業秘密的情況下,權利人沒有受到商業損失,因此商業秘密權利人沒有受到任何損失,根本無須涉及刑事追訴的問題。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商業秘密作為一種知識產權,商業秘密權利人的收益并不僅僅體現在參與市場競爭獲得商業收益上,其通過對商業秘密進行資本運作,如出賣、轉讓、出租等,同樣可以獲得財產收益,后者是計算商業秘密權利人損失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故意傷人立案后要怎么處理
2020-11-22涉外結婚的地方在哪里
2021-02-24行政處罰法立案后多長時間處理
2021-03-16婚后買房怎樣才能屬于個人財產
2020-12-16情侶同居算非法同居嗎
2021-02-13自己寫的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22贍養費能一次清嗎
2021-03-07變更勞動合同時可以要求漲工資嗎
2020-11-19第二順位繼承人是什么
2021-03-08什么是涉外繼承?
2020-12-19民政管土地糾紛嗎
2020-12-18房屋中介有權收取中介費嗎
2020-12-04普通員工簽勞動合同注意什么
2021-02-21職工被采取強制措施能否退休
2021-02-12偷盜車輛撞死自殺的人應當賠償嗎
2021-01-17如何正確區分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的不同點
2021-02-01解除保險合同通知書怎么寫
2021-01-11快速理賠保險定損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28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程序是什么
2020-12-04網絡保險的發展對策有哪些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