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為加強行政事業資產管理,規范資產清查工作,真實反映各單位的資產和財務狀況,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暫行辦法》(財辦〔2007〕19號)和《財政部關于中央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財辦〔2007〕30號)的有關規定,現就開展中國科協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資產核實審批權限
(一)機關行政資產核實審批權限
1.單項固定資產損失低于200萬元,由計財部批準后核銷,并報財政部備案;單項固定資產損失超過200萬元(含200萬元)的,上報財政部批準后核銷;
2.貨幣資金損失、壞賬損失、存貨損失、有價證券損失、對外投資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類資產損失,分類損失額低于50萬元的,由計財部批準后核銷,并報財政部備案;分類損失額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上報財政部批準后核銷;
3.單項固定資產盤盈低于200萬元,由計財部核實批復,并報財政部備案;單項固定資產盤盈超過200萬元(含200萬元)的,上報財政部批復;
4.貨幣資金、存貨、有價證券、對外投資、無形資產等其他類資產盤盈,分類盤盈額低于50萬元的,由計財部核實批準,并報財政部備案;分類盤盈額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上報財政部核實批準;
5.資金掛賬不論金額大小一律上報財政部審核批復。
(二)直屬單位資產核實審批權限
1.中國科技館、中國科技會堂和機關服務中心三家單位的單項資產損失、資產盤盈低于300萬元的,根據中介機構的審計意見,經本單位負責人核實批準處理,并報計財部及財政部備案;單項資產損失、資產盤盈超過300萬元(含300萬元)的,上報計財部審批處理;
2.除中國科技館、中國科技會堂和機關服務中心外,其他事業單位的單項資產損失、資產盤盈低于100萬元的,根據中介機構的審計意見,經本單位負責人核實批準處理,并報計財部及財政部備案;單項資產損失、資產盤盈超過100萬元(含100萬元)的,上報計財部審批處理;
3.所有事業單位的資金掛賬不論金額大小一律上報財政部審核批復。
二、資產核實工作時間安排
1.各單位要在資產清查的基礎上,按照《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暫行辦法》、《財政部關于中央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本通知的有關規定,在規定的權限內對清理出的資產損益事項進行處理,有關工作于2007年10月31日前完成;
2.各單位要按照執行的會計制度,選擇填報《行政單位資產核實申報表》、《事業單位資產核實申報表》、《行政單位申報處理資產損益、資金掛賬事項明細表》、《事業單位申報處理資產損益、資金掛賬事項明細表》;2007年11月1日前,各單位將本單位資產核實工作報告及相關附表,報送計財部審批、備案(含電子數據)。有關工作軟件另行下發。
三、資產核實工作報告內容
各單位報送的資產核實工作報告主要包括:本單位資產核實工作的組織實施情況、資產核實的總體情況及損益原因分析,需要申報處理的資產損益事項及有關損益證據等。其中:需報計財部和財政部審批的各項資產盤盈、資產損失,應按資產的類別說明申報理由,數額較大的應逐項附注說明;資金掛賬應分別按照損失原因歸類說明申報理由,并逐項附注說明。
各單位要做好損益證據的整理歸檔。需要由計財部或財政部履行審批手續的,應分別報送所需損益證據,并按照索引編碼規則進行排序,裝訂成冊,以便查找檢索。
附件:
1.財政部關于印發《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暫行辦法》的通知(財辦〔2007〕19號)
2.財政部關于中央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有關問題的通知(財辦〔2007〕30號)
中國科協辦公廳
二○○七年九月六日
首頁 > 計劃統計 > 資產管理
[大字體] [小字體] [保存] [打印] [關閉窗口]
關于開展中國科協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工作的通知
2007年09月17日
附件1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規范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工作,真實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和財務狀況,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暫行辦法》(財辦[2006]52號)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
第三條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是指財政部門根據國家資產清查政策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中的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進行認定批復,并對資產總額進行確認的工作。
第四條 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行政事業單位,按照“防止流失,兼顧實際”的原則,在規定權限內對資產損益進行處理,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 行政事業單位(以下簡稱單位)資產核實工作一般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單位清理。單位根據國家資產清查政策、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和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對資產清查中清理出的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分別提出處理意見,并編制報表和撰寫工作報告。
(二)專項審計。接受委托的會計師事務所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對資產清查結果進行審核,并出具專項審計報告。
(三)部門審核。主管部門對單位申報的資產清查材料(含專項審計報告)進行歸納、整理、匯總,并提出審核意見。
(四)財政審批。財政部門對主管部門報送的資產清查材料進行審核,并對清查結果予以批復。
第六條 單位對資產清查中的損益事項應提供合法證據,單位負責人對所提供的資產清查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第二章 資產盤盈
第七條 資產盤盈是指單位在資產清查基準日無賬面記載,但單位實際占有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貨幣資金盤盈、存貨盤盈、有價證券盤盈、對外投資盤盈、固定資產盤盈、無形資產盤盈、往來款項盤盈等。
已投入使用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手續的,按照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及時辦理竣工決算有關手續,不作為資產盤盈。
第八條 貨幣資金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現金和各類存款等。
(一)現金盤盈,根據現金保管人確認的現金盤點表(包括倒推至基準日的記錄)和現金保管人對于現金盤盈的說明等進行認定。
(二)存款盤盈,根據銀行對賬單和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進行認定。
(三)清理出的“小金庫”和賬外收入比照貨幣資金盤盈處理。
第九條 存貨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庫存材料、材料和產成品等。
存貨盤盈,根據存貨盤點表、經濟鑒證證明和其他材料(保管人對于盤盈的情況說明、價值確定依據等)進行認定。
第十條 有價證券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盤盈,根據有價證券盤點表、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有價證券的價值確定依據等進行認定。
第十一條 對外投資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單位對外投資。
對外投資盤盈,根據對外投資合同(協議)、經濟鑒證證明、情況說明等進行認定。
第十二條 固定資產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盤盈,根據固定資產盤點表、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盤盈價值確定依據(同類資產的市場價格、類似資產的購買合同、發票或竣工決算資料)等進行認定。難以確認價值的,委托中介機構評估確定。
(一)單位清理出的賬外固定資產,若產權屬于部門內其他單位而被本單位長期無償占用,且不屬于紀檢、監察部門規定清退范圍的,當事雙方協商一致并按規定程序報批后,按賬面價值申報無償劃撥;若產權屬于部門外單位的,當事雙方應對占用資產按市場價值簽訂轉讓或租賃合同,并按規定程序上報。納入資產清查范圍的對方單位按本辦法第三章規定處理。
(二)清查出的因歷史原因而無法入賬的無主財產,根據《民法通則》等有關規定,依法確認為國有資產的,要及時入賬,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范圍。
第十三條 無形資產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盤盈,根據無形資產盤點表、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盤盈價值確定依據(同類資產的市場價格、類似資產的購買合同、發票或自行開發資料)等進行認定。難以確認價值的,委托中介機構評估確定。
第十四條 暫付款、應收賬款等往來款項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暫付款、應收賬款等往來款項。
暫付款、應收賬款等往來款項盤盈,根據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與對方單位的對賬單或詢證函等進行認定。
第三章 資產損失
第十五條 資產損失是指單位在資產清查基準日有賬面記載,但不歸本單位占有、使用或喪失使用價值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貨幣資金損失、壞賬損失、存貨損失、有價證券損失、對外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
第十六條 單位清查出的資產損失應逐項清理,取得合法證據后,對損失項目及金額按規定進行核實認定。對已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而無法確定損失金額的,根據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進行認定。
第十七條 貨幣資金損失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現金短缺和各類存款損失等。
現金短缺,在扣除責任人賠償后,根據現金盤點表(包括倒推至基準日的記錄)、經濟鑒證證明、短款說明及核準文件、賠償責任認定及說明、司法涉案材料等進行認定。各類存款損失比照執行。
第十八條 壞賬損失是指單位不能收回的各項應收款項造成的損失。清查出的各項壞賬,應分析原因,對有合法證據證明確實不能收回的應收款項,按以下方式處理:
(一)因債務單位破產、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被政府責令關閉等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根據法院的破產公告、破產清算文件、工商部門注銷吊銷證明、政府部門有關文件等進行認定。對已經清算的,扣除清償部分后不能收回的款項認定為損失;
(二)
債務人失蹤、死亡的應收款項,根據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進行認定。債務人財產不足清償或無法追償債務的,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三)因戰爭、國際政治事件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由單位做出專項說明,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四)其他逾期不能收回的應收款項,一般應當根據生效的
法院判決書、裁定書認定損失。但以下三種情況可以按照下述方式認定損失:
逾期三年以上、單筆數額較小、不足以彌補清收成本的,由單位做出專項說明,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逾期三年以上、有依法催收記錄、債務人資不抵債且連續三年虧損或停止經營三年以上、確實不能收回的,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逾期三年以上、債務人在境外及港澳臺地區、依法催收確實不能收回的,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有關證明或者我國駐外使(領)館、駐外商務機構出具的有關證明認定損失;
(五)單位為減少壞賬損失而與債務人協商,對逾期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按原值一定比例折扣后收回(含收回的實物資產)的,根據雙方簽訂的有效協議、資金回收證明和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或評估報告),對折扣部分可以認定為損失。
第十九條 存貨損失是指單位庫存材料、材料、產成品等因盤虧、毀損、報廢、被盜等原因造成的損失。
(一)盤虧的存貨,扣除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存貨盤點表、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盤虧情況說明、盤虧的價值確定依據、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二)報廢、毀損的存貨,扣除殘值及保險賠償或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國家有關技術鑒定部門或具有技術鑒定資格的中介機構出具的技術鑒定證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毀損報廢說明、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三)被盜的存貨,扣除保險理賠及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公安機關的結案證明、責任認定及賠償情況說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認定損失;
第二十條 有價證券及對外投資損失,應分析原因,有合法證據證明不能收回的,可以認定損失。
(一)因被投資單位破產、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被政府責令關閉等情況造成難以收回的不良投資,可以根據法院的破產公告或者破產清算的清償文件、工商部門的注銷吊銷文件、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決定等認定損失;
已經清算的,扣除清算資產清償后的差額部分,可以認定為損失;
尚未清算的,被投資單位剩余資產確實不足清償投資的差額部分,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可以認定為損失;
(二)對事業單位參股投資項目較小,被投資單位已資不抵債且連續停止經營三年以上的,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對確實不能收回的部分,可以認定為損失;
(三)行政單位有價證券、事業單位證券等短期投資,未進行交割或清理的,不能認定損失。
第二十一條 固定資產損失是指單位房屋及建筑物、交通運輸工具、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因盤虧、毀損、報廢、被盜等原因造成的損失。
(一)盤虧的固定資產,扣除責任人賠償后的差額部分,可以根據固定資產盤點表、盤虧情況說明、盤虧的價值確定依據、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二)報廢、毀損的固定資產,扣除殘值、保險賠償和責任人賠償后的差額部分,可以根據國家有關技術鑒定部門或具有技術鑒定資格的中介機構出具的技術鑒定證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毀損報廢說明、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因不可抗力(自然災害、
意外事故)造成固定資產毀損、報廢的,應當有相關部門出具的鑒定報告。包括:事故處理報告、車輛報損證明、房屋拆除證明、受災證明等;
(三)被盜的固定資產,扣除保險理賠及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公安機關的結案證明、責任認定及賠償情況說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認定損失;
第二十二條 無形資產損失是指無形資產因被其他新技術所代替或已經超過了法律保護的期限、喪失了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等所造成的損失。
無形資產損失,可以根據有關技術部門的
鑒定材料,或者已經超過了法律保護期限的證明文件等認定損失。
第二十三條 單位經批準核銷的不良債權等損失,實行“賬銷案存”并進行清理和追索;經批準核銷的實物資產損失應分類清理,對有利用價值或殘值的,應積極處理,降低損失。
第四章 資金掛賬
第二十四條 資金掛賬是指單位在資產清查基準日應按損益、收支進行確認處理,但掛賬未確認的資金(資產)數額。
第二十五條 對于清查出的資金掛賬,按照真實客觀反映經濟狀況的原則進行認定。中介機構對單位申報的資金掛賬應當重點審計。
第二十六條 特殊資金掛賬按以下方式處理:
(一)屬于按國家規定組織實施住房制度改革,職工住房賬面價值、固定基金應沖減而未沖減的掛賬,在按國家規定辦理房改有關合法手續、移交產權后,按規定核銷。
(二)屬于對外投資中由于所辦企業按國家要求脫鉤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損失掛賬,在取得國家關于企業脫鉤的文件和產權劃轉文件后,可在辦理資產核實手續時申報核銷處理。
(三)屬于基本建設項目實際投資支出超過基本建設概算的,作為自籌基建支出列為暫付款的掛賬,應按基本建設程序進行概算調整,基本建設項目實際支出應納入項目建設成本,并根據竣工財務決算批復轉增固定資產。
(四)轉制為企業的,因固定資產未按規定核定凈值、造成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實際價值背離較大的,按照使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對固定資產凈值進行重新估價。
第五章 損益證據
第二十七條 單位申報的各項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必須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和特定事項的單位內部證據。
第二十八條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是指單位收集到的與本單位資產損益相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主要包括:單位的撤銷、合并公告及清償文件;政府部門有關文件;司法機關的判決或者裁定;公安機關的結案證明;工商管理部門出具的注銷、吊銷及停業證明;專業技術部門的鑒定報告;保險公司的出險調查單和理賠計算單;企業的破產公告及破產清算的清償文件;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證明等。
第二十九條 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是指社會中介機構按照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對單位的某項經濟事項出具的專項經濟鑒證證明或鑒證意見書。社會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
律師事務所、專業
鑒定機構等。
第三十條 特定事項的單位內部證據是指單位對涉及資產盤盈、盤虧或者實物資產報廢、毀損及相關資金掛賬等情況的內部證明和內部
鑒定意見書等。主要包括: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原始憑證;單位的內部核批文件及情況說明;資產盤點表;單位內部技術鑒定小組或內部專業技術部門的鑒定文件或資料;因經營管理責任造成的損失的責任認定意見及賠償情況說明;相關經濟行為的業務合同等。
第六章 審核批復
第三十一條 中央級單位的固定資產損失,按照以下權限處理:
(一)單項固定資產損失低于50萬元的,根據中介機構的審計意見,經本單位負責人批準后核銷,并報主管部門、財政部備案;
(二)單項固定資產損失超過50萬元(含50萬元),低于200萬元的,由單位提出處理意見,報經主管部門批準后核銷,并報財政部備案;
(三)單項固定資產損失超過200萬元(含200萬元)的,逐級上報,經財政部批準后核銷。
第三十二條 中央級單位的貨幣資金損失、壞賬損失、存貨損失、有價證券損失、對外投資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類資產損失,分類損失額低于50萬元的,由單位提出處理意見,報經主管部門批準后核銷,并報財政部備案;分類損失額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逐級上報,經財政部批準后核銷。
第三十三條 單位對于清理出的各項資產盤盈(含賬外資產),應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確定價值,并在資產清查工作報告中予以說明,按規定權限核實批復。
中央級單位的資產盤盈審批權限,比照本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執行。
第三十四條 地方單位資產盤盈、資產損失的審批權限,根據資產清查工作的實際需要,由各級財政部門自行確定,并報上級財政部門備案。
第三十五條 單位的資金掛賬,按照規定程序上報,經財政部門批準后調整有關賬目。
第三十六條 根據各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專項工作要求開展的資產清查工作,有關資產損益的審批權限,可以根據資產清查工作的實際需要另行確定。第七章 賬務處理
第三十七條 資產損益確認后,按照以下原則進行賬務處理:
(一)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前的資產盤盈(含賬外資產)可以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暫行入賬。待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后,進行賬務調整和處理。
(二)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前的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單位不得自行進行賬務處理。待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后,進行賬務處理。
第三十八條 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按規定權限審批后,按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進行賬務處理。
第三十九條 資產核實審批后,單位在30個工作日內將賬務處理結果報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備案。未按規定調賬的,應詳細說明情況并附相關證明材料。
第四十條 單位需要辦理產權變更登記手續的,在資產核實審批后,按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單位下屬企業注冊資本發生變動的,應在規定時間內辦理
工商變更登記手續。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一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部門可根據本辦法,結合本地區實際,制訂具體的實施細則,并報財政部備案。
第四十二條 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各級各類社會團體的資產核實工作依照本辦法執行。
第四十三條 行政單位附屬未脫鉤企業,執行企業財務和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以及事業單位興辦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按照財政部有關企業清產核資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四條 單位改制為企業或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按國家有關規定應進行價值重估、核實國家資本金等工作的,按照財政部有關企業清產核資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五條 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管理的住房公積金的資產核銷按照財政部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六條 本辦法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關于開展中國科協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工作的通知
2007年09月17日
附件1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規范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工作,真實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和財務狀況,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暫行辦法》(財辦[2006]52號)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
第三條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是指財政部門根據國家資產清查政策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中的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進行認定批復,并對資產總額進行確認的工作。
第四條 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行政事業單位,按照“防止流失,兼顧實際”的原則,在規定權限內對資產損益進行處理,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 行政事業單位(以下簡稱單位)資產核實工作一般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單位清理。單位根據國家資產清查政策、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和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對資產清查中清理出的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分別提出處理意見,并編制報表和撰寫工作報告。
(二)專項審計。接受委托的會計師事務所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對資產清查結果進行審核,并出具專項審計報告。
(三)部門審核。主管部門對單位申報的資產清查材料(含專項審計報告)進行歸納、整理、匯總,并提出審核意見。
(四)財政審批。財政部門對主管部門報送的資產清查材料進行審核,并對清查結果予以批復。
第六條 單位對資產清查中的損益事項應提供合法證據,單位負責人對所提供的資產清查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第二章 資產盤盈
第七條 資產盤盈是指單位在資產清查基準日無賬面記載,但單位實際占有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貨幣資金盤盈、存貨盤盈、有價證券盤盈、對外投資盤盈、固定資產盤盈、無形資產盤盈、往來款項盤盈等。
已投入使用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手續的,按照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及時辦理竣工決算有關手續,不作為資產盤盈。
第八條 貨幣資金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現金和各類存款等。
(一)現金盤盈,根據現金保管人確認的現金盤點表(包括倒推至基準日的記錄)和現金保管人對于現金盤盈的說明等進行認定。
(二)存款盤盈,根據銀行對賬單和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進行認定。
(三)清理出的“小金庫”和賬外收入比照貨幣資金盤盈處理。
第九條 存貨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庫存材料、材料和產成品等。
存貨盤盈,根據存貨盤點表、經濟鑒證證明和其他材料(保管人對于盤盈的情況說明、價值確定依據等)進行認定。
第十條 有價證券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盤盈,根據有價證券盤點表、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有價證券的價值確定依據等進行認定。
第十一條 對外投資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單位對外投資。
對外投資盤盈,根據對外投資合同(協議)、經濟鑒證證明、情況說明等進行認定。
第十二條 固定資產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盤盈,根據固定資產盤點表、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盤盈價值確定依據(同類資產的市場價格、類似資產的購買合同、發票或竣工決算資料)等進行認定。難以確認價值的,委托中介機構評估確定。
(一)單位清理出的賬外固定資產,若產權屬于部門內其他單位而被本單位長期無償占用,且不屬于紀檢、監察部門規定清退范圍的,當事雙方協商一致并按規定程序報批后,按賬面價值申報無償劃撥;若產權屬于部門外單位的,當事雙方應對占用資產按市場價值簽訂轉讓或租賃合同,并按規定程序上報。納入資產清查范圍的對方單位按本辦法第三章規定處理。
(二)清查出的因歷史原因而無法入賬的無主財產,根據《民法通則》等有關規定,依法確認為國有資產的,要及時入賬,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范圍。
第十三條 無形資產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盤盈,根據無形資產盤點表、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盤盈價值確定依據(同類資產的市場價格、類似資產的購買合同、發票或自行開發資料)等進行認定。難以確認價值的,委托中介機構評估確定。
第十四條 暫付款、應收賬款等往來款項盤盈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無賬面記載或反映的暫付款、應收賬款等往來款項。
暫付款、應收賬款等往來款項盤盈,根據盤盈情況說明、經濟鑒證證明、與對方單位的對賬單或詢證函等進行認定。
第三章 資產損失
第十五條 資產損失是指單位在資產清查基準日有賬面記載,但不歸本單位占有、使用或喪失使用價值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貨幣資金損失、壞賬損失、存貨損失、有價證券損失、對外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
第十六條 單位清查出的資產損失應逐項清理,取得合法證據后,對損失項目及金額按規定進行核實認定。對已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而無法確定損失金額的,根據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進行認定。
第十七條 貨幣資金損失是指單位清查出的現金短缺和各類存款損失等。
現金短缺,在扣除責任人賠償后,根據現金盤點表(包括倒推至基準日的記錄)、經濟鑒證證明、短款說明及核準文件、賠償責任認定及說明、司法涉案材料等進行認定。各類存款損失比照執行。
第十八條 壞賬損失是指單位不能收回的各項應收款項造成的損失。清查出的各項壞賬,應分析原因,對有合法證據證明確實不能收回的應收款項,按以下方式處理:
(一)因債務單位破產、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被政府責令關閉等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根據法院的破產公告、破產清算文件、工商部門注銷吊銷證明、政府部門有關文件等進行認定。對已經清算的,扣除清償部分后不能收回的款項認定為損失;
(二)債務人失蹤、死亡的應收款項,根據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進行認定。債務人財產不足清償或無法追償債務的,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三)因戰爭、國際政治事件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由單位做出專項說明,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四)其他逾期不能收回的應收款項,一般應當根據生效的法院判決書、裁定書認定損失。但以下三種情況可以按照下述方式認定損失:
逾期三年以上、單筆數額較小、不足以彌補清收成本的,由單位做出專項說明,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逾期三年以上、有依法催收記錄、債務人資不抵債且連續三年虧損或停止經營三年以上、確實不能收回的,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認定損失;
逾期三年以上、債務人在境外及港澳臺地區、依法催收確實不能收回的,可以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有關證明或者我國駐外使(領)館、駐外商務機構出具的有關證明認定損失;
(五)單位為減少壞賬損失而與債務人協商,對逾期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按原值一定比例折扣后收回(含收回的實物資產)的,根據雙方簽訂的有效協議、資金回收證明和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或評估報告),對折扣部分可以認定為損失。
第十九條 存貨損失是指單位庫存材料、材料、產成品等因盤虧、毀損、報廢、被盜等原因造成的損失。
(一)盤虧的存貨,扣除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存貨盤點表、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盤虧情況說明、盤虧的價值確定依據、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二)報廢、毀損的存貨,扣除殘值及保險賠償或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國家有關技術鑒定部門或具有技術鑒定資格的中介機構出具的技術鑒定證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毀損報廢說明、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三)被盜的存貨,扣除保險理賠及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公安機關的結案證明、責任認定及賠償情況說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認定損失;
第二十條 有價證券及對外投資損失,應分析原因,有合法證據證明不能收回的,可以認定損失。
(一)因被投資單位破產、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被政府責令關閉等情況造成難以收回的不良投資,可以根據法院的破產公告或者破產清算的清償文件、工商部門的注銷吊銷文件、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決定等認定損失;
已經清算的,扣除清算資產清償后的差額部分,可以認定為損失;
尚未清算的,被投資單位剩余資產確實不足清償投資的差額部分,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可以認定為損失;
(二)對事業單位參股投資項目較小,被投資單位已資不抵債且連續停止經營三年以上的,根據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對確實不能收回的部分,可以認定為損失;
(三)行政單位有價證券、事業單位證券等短期投資,未進行交割或清理的,不能認定損失。
第二十一條 固定資產損失是指單位房屋及建筑物、交通運輸工具、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因盤虧、毀損、報廢、被盜等原因造成的損失。
(一)盤虧的固定資產,扣除責任人賠償后的差額部分,可以根據固定資產盤點表、盤虧情況說明、盤虧的價值確定依據、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二)報廢、毀損的固定資產,扣除殘值、保險賠償和責任人賠償后的差額部分,可以根據國家有關技術鑒定部門或具有技術鑒定資格的中介機構出具的技術鑒定證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毀損報廢說明、賠償責任認定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等認定損失;
因不可抗力(自然災害、意外事故)造成固定資產毀損、報廢的,應當有相關部門出具的鑒定報告。包括:事故處理報告、車輛報損證明、房屋拆除證明、受災證明等;
(三)被盜的固定資產,扣除保險理賠及責任人賠償后的部分,可以根據公安機關的結案證明、責任認定及賠償情況說明(涉及保險索賠的應有保險公司理賠情況說明)認定損失;
第二十二條 無形資產損失是指無形資產因被其他新技術所代替或已經超過了法律保護的期限、喪失了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等所造成的損失。
無形資產損失,可以根據有關技術部門的鑒定材料,或者已經超過了法律保護期限的證明文件等認定損失。
第二十三條 單位經批準核銷的不良債權等損失,實行“賬銷案存”并進行清理和追索;經批準核銷的實物資產損失應分類清理,對有利用價值或殘值的,應積極處理,降低損失。
第四章 資金掛賬
第二十四條 資金掛賬是指單位在資產清查基準日應按損益、收支進行確認處理,但掛賬未確認的資金(資產)數額。
第二十五條 對于清查出的資金掛賬,按照真實客觀反映經濟狀況的原則進行認定。中介機構對單位申報的資金掛賬應當重點審計。
第二十六條 特殊資金掛賬按以下方式處理:
(一)屬于按國家規定組織實施住房制度改革,職工住房賬面價值、固定基金應沖減而未沖減的掛賬,在按國家規定辦理房改有關合法手續、移交產權后,按規定核銷。
(二)屬于對外投資中由于所辦企業按國家要求脫鉤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損失掛賬,在取得國家關于企業脫鉤的文件和產權劃轉文件后,可在辦理資產核實手續時申報核銷處理。
(三)屬于基本建設項目實際投資支出超過基本建設概算的,作為自籌基建支出列為暫付款的掛賬,應按基本建設程序進行概算調整,基本建設項目實際支出應納入項目建設成本,并根據竣工財務決算批復轉增固定資產。
(四)轉制為企業的,因固定資產未按規定核定凈值、造成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實際價值背離較大的,按照使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對固定資產凈值進行重新估價。
第五章 損益證據
第二十七條 單位申報的各項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必須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和特定事項的單位內部證據。
第二十八條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是指單位收集到的與本單位資產損益相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主要包括:單位的撤銷、合并公告及清償文件;政府部門有關文件;司法機關的判決或者裁定;公安機關的結案證明;工商管理部門出具的注銷、吊銷及停業證明;專業技術部門的鑒定報告;保險公司的出險調查單和理賠計算單;企業的破產公告及破產清算的清償文件;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證明等。
第二十九條 社會中介機構的經濟鑒證證明是指社會中介機構按照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對單位的某項經濟事項出具的專項經濟鑒證證明或鑒證意見書。社會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專業鑒定機構等。
第三十條 特定事項的單位內部證據是指單位對涉及資產盤盈、盤虧或者實物資產報廢、毀損及相關資金掛賬等情況的內部證明和內部鑒定意見書等。主要包括: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原始憑證;單位的內部核批文件及情況說明;資產盤點表;單位內部技術鑒定小組或內部專業技術部門的鑒定文件或資料;因經營管理責任造成的損失的責任認定意見及賠償情況說明;相關經濟行為的業務合同等。
第六章 審核批復
第三十一條 中央級單位的固定資產損失,按照以下權限處理:
(一)單項固定資產損失低于50萬元的,根據中介機構的審計意見,經本單位負責人批準后核銷,并報主管部門、財政部備案;
(二)單項固定資產損失超過50萬元(含50萬元),低于200萬元的,由單位提出處理意見,報經主管部門批準后核銷,并報財政部備案;
(三)單項固定資產損失超過200萬元(含200萬元)的,逐級上報,經財政部批準后核銷。
第三十二條 中央級單位的貨幣資金損失、壞賬損失、存貨損失、有價證券損失、對外投資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類資產損失,分類損失額低于50萬元的,由單位提出處理意見,報經主管部門批準后核銷,并報財政部備案;分類損失額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逐級上報,經財政部批準后核銷。
第三十三條 單位對于清理出的各項資產盤盈(含賬外資產),應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確定價值,并在資產清查工作報告中予以說明,按規定權限核實批復。
中央級單位的資產盤盈審批權限,比照本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執行。
第三十四條 地方單位資產盤盈、資產損失的審批權限,根據資產清查工作的實際需要,由各級財政部門自行確定,并報上級財政部門備案。
第三十五條 單位的資金掛賬,按照規定程序上報,經財政部門批準后調整有關賬目。
第三十六條 根據各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專項工作要求開展的資產清查工作,有關資產損益的審批權限,可以根據資產清查工作的實際需要另行確定。
第七章 賬務處理
第三十七條 資產損益確認后,按照以下原則進行賬務處理:
(一)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前的資產盤盈(含賬外資產)可以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暫行入賬。待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后,進行賬務調整和處理。
(二)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前的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單位不得自行進行賬務處理。待財政部門批復、備案后,進行賬務處理。
第三十八條 資產盤盈、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按規定權限審批后,按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進行賬務處理。
第三十九條 資產核實審批后,單位在30個工作日內將賬務處理結果報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備案。未按規定調賬的,應詳細說明情況并附相關證明材料。
第四十條 單位需要辦理產權變更登記手續的,在資產核實審批后,按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單位下屬企業注冊資本發生變動的,應在規定時間內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一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部門可根據本辦法,結合本地區實際,制訂具體的實施細則,并報財政部備案。
第四十二條 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各級各類社會團體的資產核實工作依照本辦法執行。
第四十三條 行政單位附屬未脫鉤企業,執行企業財務和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以及事業單位興辦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按照財政部有關企業清產核資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四條 單位改制為企業或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按國家有關規定應進行價值重估、核實國家資本金等工作的,按照財政部有關企業清產核資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五條 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管理的住房公積金的資產核銷按照財政部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六條 本辦法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
行政單位資產核實申報表
填報單位: 金額單位:元項目 行次 賬面數 清查變動數 處理數 申報核實數 項目 行次 賬面數 清查變動數 處理數 申報核實數
增加 減少 單位處理數 部門處理數 申報處理 增加 減少 單位處理數 部門處理數 申報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欄次 1 2 3 4 5 6 7 8 9 欄次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一、資產合計 1 三、負債合計 16
現金 2 應繳預算款 17
銀行存款 3 應繳財政專戶款 18
其中:外幣存款 4 暫存款 19
有價證券 5 應付工資(離退休費) 20
其中:國債 6 應付地方(部門)津貼補貼 21
暫付款 7 應付其他個人收入 22
庫存材料 8 23 —— —— —— —— —— —— —— —— ——
固定資產 9 四、凈資產合計 24
財政應返還額度 10 固定基金 25
其他資產 11 結余 26
資產清查待處理 12 —— —— —— 27 —— —— —— —— —— —— —— —— ——
13 —— —— —— —— —— —— —— —— —— 五、預收下年經費 28
二、預撥下年經費 14 29 —— —— —— —— —— —— —— —— ——
資產部類合計 15 負債部類合計 30
注:1、單位處理數:指中央級行政單位根據資產核實有關規定,在規定權限內,應自行處理的資產盤盈、損失數額,核減時以負數填列。
2、部門處理數:指中央各部門根據資產核實有關規定,在規定權限內,對所屬行政單位的資產損益事項進行核實批復處理的資產盤盈、損失數額,核減時以負數填列。
3、申報處理數:指中央各部門申報、待財政部批復后處理的資產盤盈、資產損失、資金掛賬數額,核減時以負數填列。
4、待處理:指在中央級行政單位、主管部門資產核實審批權限內,待核實批復處理的資產盤盈、損失數額。
5、申報核實數 = 賬面數 + 單位已處理數 + 部門已處理數 + 申報處理數
附件二
事業單位資產核實申報表
填報單位: 金額單位:元
項目 行次 賬面數 清查變動數 處理數 申報核實數 項目 行次 賬面數 清查變動數 處理數 申報核實數
增加 減少 單位處理數 部門處理數 申報處理 增加 減少 單位處理數 部門處理數 申報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已處理 待處理
欄次 1 2 3 4 5 6 7 8 9 欄次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一、資產合計 1 四、負債合計 29
現金 2 借入款項 30
銀行存款 3 應付票據 31
財政應返還額度 4 應付賬款 32
應收票據 5 預收賬款 33
應收賬款 6 其他應付款 34
預付賬款 7 應繳預算款 35
其他應收款 8 應繳財政專戶款 36
存貨 9 應交稅金 37
其中:材料 10 應付工資(離退休費) 38
產成品 11 應付地方(部門)津貼補貼 39
未完項目成本 12 應付其他個人收入 40
對外投資 13 其他負債 41
其中:債券投資 14 42 —— —— —— —— —— —— —— —— ——
固定資產原值 15 五、凈資產合計 43
減:累計折舊 16 事業基金 44
固定資產凈值 17 其中:一般基金 45
無形資產 18 投資基金 46
其中: 土地使用權 19 固定基金 47
其他資產 20 專用基金 48
資產清查待處理 21 —— —— —— 事業結余 49
22 —— —— —— —— —— —— —— —— —— 經營結余 50
二、預撥下年補助 23 其他凈資產 51
24 —— —— —— —— —— —— —— —— —— 52 —— —— —— —— —— —— —— —— ——
三、地勘工作支出合計 25 六、預收下年補助 53
26 —— —— —— —— —— —— —— —— —— 54 —— —— —— —— —— —— —— —— ——
27 —— —— —— —— —— —— —— —— —— 七、地勘工作撥款 55
資產部類合計 28 負債部類合計 56
注:1、單位處理數:指中央級事業單位根據資產核實有關規定,在規定權限內,應自行處理的資產盤盈、損失數額,核減時以負數填列。
2、部門處理數:指中央各部門根據資產核實有關規定,在規定權限內,對所屬事業單位的資產損益事項進行核實批復處理的資產盤盈、損失數額,核減時以負數填列。
3、申報處理數:指中央各部門申報、待財政部批復后處理的資產盤盈、資產損失、資金掛賬數額,核減時以負數填列。
4、待處理:指在中央級事業單位、主管部門資產核實審批權限內,待核實批復處理的資產盤盈、損失數額。
5、申報核實數 = 賬面數 + 單位已處理數 + 部門已處理數 + 申報處理數
附件三
行政單位申報處理資產損益、資金掛賬事項明細表
填報單位: 金額單位:元
項目 行次 申報損益金額 "損益類型
(盤盈/損失/掛賬)" 資產分類 證據索引編號 證據數量 備注
欄次 1 2 3 4 5 6
損益事項內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注:1、“申報損益金額”列,增加單位權益的填報為正數,減少單位權益的填報為負數。
2、各類資產損益(資金掛賬)事項應逐項填列。
3、“資產分類”,固定資產按國家標準《固定資產分類與代碼》及其第一號修改單(GB/T14885-94)填列,其他按會計科目填列。
附件四
事業單位申報處理資產損益、資金掛賬事項明細表
填報單位: 金額單位:元
項目 行次 申報損益金額 "損益類型
(盤盈/損失/掛賬)" 資產分類 證據索引編號 證據數量 備注
欄次 1 2 3 4
損益事項內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注:1、“申報損益金額”列,增加單位權益的填報為正數,減少單位權益的填報為負數。
2、各類資產損益(資金掛賬)事項應逐項填列。
3、“資產分類”,固定資產按國家標準《固定資產分類與代碼》及其第一號修改單(GB/T14885-94)填列,其他按會計科目填列。
附件五
損益證據索引號編碼規則
資產清查損益證據索引號編碼由單位性質、財政預算編碼、會計科目編碼、證據序列號編碼四部分組成。以下詳細說明編碼規則:
(一)單位性質
分別以數字1、2,代表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
(二)財政預算編碼
指單位在財政預算部門的編碼。中央一級預算單位按財政部編制的三位代碼編制,二級單位為六位代碼,前三位填列一級預算單位代碼,后三位由主管部門自行編列,依此類推。該代碼應與部門預算代碼一致。
(三)會計科目編碼
會計科目編碼按會計科目統一制定,主要依據會計科目的拼音首位字母,編碼如下:
◆行政單位
資產類
1 現金 XJ
2 銀行存款 YHCK
3 有價證券 YJZQ
4 暫付款 ZFK
5 庫存材料 KCCL
6 固定資產 GDZC
負債類
7 應繳預算款 YJYSK
8 應繳財政專戶款 YJCZZHK
9 暫存款 ZCK
凈資產類
10 固定基金 GDJJ
11 結余 JY
◆事業單位
1 現金 XJ
2 銀行存款 YHCK
3 應收票據 YSPJ
4 應收賬款 YSZK
5 預付賬款 YFZK
6 其他應收款 QTYSK
7 材料 CL
8 產成品 CCP
9 未完項目成本 WWXMCB
10 對外投資 DWTZ
11 固定資產 GDZC
12 無形資產 WXZC
13 其他資產 QTZC
主要負債項目14 借入款項 JRKX
15 應付票據 YFPJ
16 應付賬款 YFZK
17 預收賬款 YSZK
18 其他應付款 QTYFK
19 應繳預算款 YJYSK
20 應繳財政專戶款 YJCZZHK
21 應交稅金 YJSJ
22 其他負債 QTFZ
凈資產類
23 事業基金 SYJJ
24 固定基金 GDJJ
25 專用基金 ZYJJ
26 事業結余 SYJY
27 經營結余 JYJY
28 其他凈資產 QTJZC
(四)證據序列號編碼由申報單位自行制定,統一由XXXX四位數字構成,并從0001開始排列。
(五)證據索引號編碼舉例
1、1001106-KCCL-0005
該筆證據為財政預算代碼001106的行政單位XX單位申報的庫存材料損失第0005號證據。
2、2014212-GDZC-0011
該筆證據為財政預算代碼014212的事業單位XX單位申報的固定資產損失第0011號證據。
(六)各單位申報證據應與證據索引號一一對應。證據索引號應是唯一的,不得出現重復索引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