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2007年3月28日省人民政府第10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二00七年四月十三日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
第三章 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監督檢查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行政許可中的違法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有關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情況的監督檢查,以及行政許可實施機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監督檢查。
法律、法規授權實施行政許可的組織和依法受委托實施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實施行政許可監督檢查實行依法監督、權責統一、監督與自律相結合、糾錯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監督檢查情況應當依法公開。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法制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或者本部門、本系統的行政許可監督工作,履行行政許可綜合監督職責。
監察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行政許可進行監督。
審計、財政、物價等部門在其法定職權內,做好有關行政許可監督工作。
第五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依法加強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監督檢查。
第六條 行政許可監督檢查的有關工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納入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內容。
第七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應當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人民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以及社會輿論的監督。
第二章 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
第八條 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內容包括:
(一)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是否具備法定資格,其工作人員是否具有行政執法資格;
(二)實施的行政許可有無法定依據,是否擅自設定行政許可;
(三)行政許可申請的受理、審查、決定及辦理期限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四)行政許可實施中的聽證、招標、拍賣、考試、檢驗、檢測、檢疫和專家評審是否依法進行;
(五)行政許可的變更、延續、撤回、撤銷和注銷是否符合法定條件;
(六)行政許可費用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是否合法;
(七)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是否履行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監督檢查職責;
(八)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是否建立行政許可工作制度;
(九)其他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情況。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應當依照現行有效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規章對行政許可的設定,建立行政許可項目目錄,并定期向社會公布。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及時將依法新增、取消或者調整的行政許可項目及有關資料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備案審查。
第十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的主體資格,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依法審查確認后,向社會公告。
受委托實施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并不得再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許可。
從事行政許可的工作人員必須取得符合省人民政府規定的行政執法證件。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監察機關應當定期對行政許可實施機關進行綜合檢查或者專題檢查;對統一辦理、聯合辦理、集中辦理行政許可場所以及對實施行政許可的聽證、招標、拍賣、考試、檢驗、檢測、檢疫和專家評審活動,可以派員進行現場監督。
第十二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許可中的違法行為,可以向其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監察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舉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監察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應當通過設立信箱、建立網站、公布電話等形式,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舉報。
接受舉報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組織核查處理或者責成有關部門核查處理,答復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舉報,并為舉報人保密。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定期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行政許可實施情況及實施的必要性進行評價,聽取行政機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見,提出評價建議或者意見,并將評價建議或者意見報送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
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應對評價建議或者意見進行匯總、研究,對經評價確需取消和調整的行政許可事項,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向行政許可的設定機關或者省人民政府報告。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行為,應當向有關單位發出《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載明被監督單位的違法事實,提出處理建議。
有關單位應當自收到《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之日起30日內,按照要求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向發出通知書的法制機構報告。不按照要求整改的,由政府法制機構依法提出處理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作出撤銷、變更或者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許可的決定,并制作《行政執法監督決定書》。
有關單位收到《行政執法監督決定書》后,應當立即執行,并將執行情況在30個工作日內向作出行政執法監督決定的機關或者法制機構報告。
第十五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之間在實施行政許可中發生爭議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依法協調處理;協調處理不成的,報請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審計、財政、物價等部門在行政許可監督中發現相關單位和責任人員有違法違紀行為的,應當及時向監察機關通報情況,并可以依法提出行政處分建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監察、審計、財政、物價等部門在行政許可監督中發現需要撤銷、變更或者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應當及時向政府法制機構通報情況,由政府法制機構提出意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監察機關發現有關單位和工作人員有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應當依法責令其改正,或者發出撤銷行政許可決定的監察建議;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章 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監督檢查
第十七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制度,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依法受委托實施行政許可的機關,應當配合委托機關在委托權限范圍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八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進行監督檢查,不得違法收取費用或者謀取其他利益。
第十九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依法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監督檢查,可以采取書面核查和實地檢查形式。通過核查有關材料可以達到監督管理目的的,應當以書面核查方式進行。
第二十條 對下列場所和事項依法需要實地檢查的,行政許可實施機關依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實地檢查:
(一)需要實地檢查的生產經營場所;
(二)需要抽樣檢查、檢驗、檢測、檢疫的產品、商品;
(三)需要定期檢驗的重要設備、設施;
(四)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或者利用公共資源現場;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實地檢查的其他場所和事項。
第二十一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實施實地檢查,應當指派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工作人員應當出示《湖南省行政執法證》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執法證件,并向被檢查者交付實地檢查通知書。實地監督檢查應當制作筆錄。
第二十二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依法進行抽樣檢查、檢驗、檢測、檢疫的,其抽樣檢查、檢驗、檢測、檢疫的結果應當記錄在案,將結果反饋給被檢查人,并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被檢查人對抽樣檢查、檢驗、檢測、檢疫的結果提出異議的,應當依據有關規定予以復查。
檢查、檢驗、檢測、檢疫抽取樣品的數量不得超過合理的需要,結果確定后,需要退還的樣品應當及時退還。
第二十三條 對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依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進行定期檢驗。
經檢驗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責令停止建造、安裝和使用,并責令設計、建造、安裝和使用單位立即消除隱患。
第二十四條 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監督檢查情況和處理結果,由監督檢查人員簽字后歸檔,并以書面形式及時告知被檢查人;需要由被檢查人在記錄上簽字的,交由被檢查人確認后簽字。
監督檢查情況和處理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應當通過公告欄或者電子觸摸屏、網站等適當形式公開,供公眾查閱和監督。對依法不予公開的記錄應當說明理由。
第二十五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投訴、舉報制度,公布投訴舉報電話或者信箱,落實受理或者處理的責任人員。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為投訴、舉報人保密。
第二十六條 對個人或者組織的投訴、舉報,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登記受理,并及時核查,依法作出處理。處理結果須告知投訴、舉報人。
投訴、舉報人要求查閱登記的,應當允許。
第二十七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建立被許可人違法行為查處情況抄告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應當實現不同行政區域有關行政機關之間的計算機系統互聯,實施有效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 對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以及其他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生產經營場所,有關行政機關應當督促設計、建造、安裝、使用或者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建立相應的自檢制度,預防和減少安全隱患。
設計、建造、安裝、使用和其他生產經營單位的自檢制度應當及時向有關行政機關備案,有關行政機關對自檢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指導。
第二十九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查閱或者要求被檢查人報送有關材料,被檢查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材料。
第三十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在監督檢查中發現被許可人有違法情形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予以處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監督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三十一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在監督檢查中發現被許可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七十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辦理有關行政許可的注銷手續。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法設定或者實施行政許可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第三十三條 行政許可實施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拒不執行行政許可監督檢查制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監察機關或者上級行政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給予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四條 行政許可監督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五條 對非行政許可行政審批的監督,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十六條 本規定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2000修訂)
2000-07-08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決議
2012-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08修訂)
2008-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2000修正)
2000-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2002-03-15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1999-08-3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修訂]
1989-02-21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 附:修正本
1982-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已修定]
1988-04-13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1989-1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1999年12月20日至31日澳門公眾假日安排的決定
1998-07-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1990-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
2005-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訂)
1998-08-29實驗動物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
2013-11-08征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2011修訂)
2011-01-08國防交通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2013-07-3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10國家賠償費用管理條例
2011-01-17國務院關于印發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0-06-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0-05-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09-12-07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
2009-12-01